北京学者建议中央发行特别国债助地方渡难关

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中国经济并未恢复信心,要破局,必须政策先行。他主张,中央政府应发行3至4万亿特别国债,帮助地方政府渡过难关。

参加10月27日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前,姚洋接受了《联合早报》专访。他认为,中国经济复苏过程曲折,现在市场信心还在“探底”,经济要稳定下来,政府政策要先行。

他指出,中国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非常宽松,放了很多钱出去,但都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要恢复信心,还是要坚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他说:“我主张要先救地方政府,发行3万亿至4万亿(人民币,下同,5606.5亿至7475.3亿新元)的特别国债,补上财政窟窿,让地方政府渡过难关。”

中国地方财政面临巨大压力。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的估算,冠病疫情三年,造成中国地方赤字4.2万亿元,此外,当前地方财政还面临法定债务、隐性债务、企业拖欠款、商业银行垫款等多方面压力。同时,地产行业低迷也导致税收和土地销售收入减少。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6%;其中,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9.6%。

姚洋说,地方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相当重要,但一些政府的基本运行都遇到了问题,难以发挥财政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他指出,今年地方政府的支出,还不如在疫情期间的水平。

姚洋强调,应该治理政府债务,但“得先救,救完之后,再想办法治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而不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做这个改革。”

把放贷权交还银行

财政紧张、地产低迷之际,姚洋认为,政府应把“保交楼”工作还给房企,同时让把对房企放贷的自主权,交还银行。

他指出,三条红线、银行配额等从没有正式取消,当前银行对放贷给地产公司依然是保守,于是让好的地产企业也受到牵连,陷入危机。“不让房地产企业加杠杆,却反过来让政府加杠杆,去做本来企业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姚洋强调,是否要给一家房地产企业放贷、放多少贷,应该银行评估风险,而不是由政府去划定配额。

他说,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是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通过卡信贷的办法来解决,是不对的。“得要通过结构性的、改革的方法,用三到五年慢慢解决,不能期待一两年就解决。”

姚洋研判,下来如果能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递比较积极的信号、对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出积极的解决方案,信心可以先“筑底”;到明年全国“两会”之后,信心恢复。

据彭博社报道,五年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是金融业最高政策会议,将在下个星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