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步收缩,引发外界对经济可能陷入通货紧缩的担忧。但中国官媒称,中国经济情况不符合通货紧缩典型特征,CPI阶段性回落的影响不宜夸大。

中国官媒《经济日报》星期六(8月12日)刊登评论文章,称中国经济总体来看保持正常增长态势。从各项经济指标和市场反映情况看,7月份CPI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转为上涨,当前物价已呈触底企稳态势,预计年内物价拐点已现,8月份后CPI有望开始逐步上行。

文章说,局部领域价格涨幅为负、物价涨幅暂时为负等现象值得重视,但不应将其简单与通货紧缩划等号。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3.0%经济增速,也明显快于过去三年4.5%年均增速;流动性也保持了合理充裕,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均同比增长并保持在高位。

文章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货币供应量,都不符合通货紧缩的典型特征。历史上中国也曾多次出现CPI阶段性下行现象,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

文章称,今年以来,CPI涨幅总体回落,主要受到输入性、周期性因素和去年同期高基数等多重因素影响,也反映出供需恢复不匹配的现状,但更多积极信号已显现。在服务消费恢复带动下,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7月份核心CPI的明显回升,表明中国居民消费需求正在持续恢复。

但文章坦言,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对通缩的担忧,反映出对总需求不足的关注。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来自国际国内新的困难挑战,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内需求不足。要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大力推动就业等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把促进消费恢复的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文章最后说,随着存量措施与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显效,供需缺口也将进一步弥合,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逐步消除,预计下半年物价涨幅可能逐步回归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CPI呈现U型走势。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