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巨鹿路了吗?”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朋友圈里流传这么一句问候语,言下之意是:你参加万圣节巡游吗?

被称为“网红路”的巨鹿路是今年万圣节巡游的中心,这几天都是水泄不通。我也尝试过去凑热闹,但很快就被汹涌的人潮挤出圈外。

不过,即便不到巨鹿路,在上海街头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万圣节氛围:路旁的商家挂起南瓜灯和蜘蛛网,路上的年轻人也有不少盛装打扮,坦然接受行人的注目礼。

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过万圣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今年的万圣节庆祝活动格外“出圈”,不仅是因为参与人数多于往年,也因为涌现出太多令人拍案叫绝的造型。

西方万圣节里出镜率最高的鬼怪,并不是上海万圣节的主角;提着篮子要糖果的小朋友,也不是万圣节巡游的主力。今年的上海万圣节是一场年轻人发起的狂欢,而他们装扮的造型,也只有熟知中国语境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身着防护服的“大白”,手持“虽远必诛”标语的电影《战狼》主演吴京,还有举着“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牌子的作家鲁迅……

如果说上述角色还算辨识度高,那以下造型则更考验对中国时事的关注度:跌破3000点的“上证指数”,质问观众“哪里贵了”的带货博主李佳琦,以及哀叹“我在公司很想过除夕”的打工人。

在“群魔乱舞”的狂欢氛围中,还夹杂着更尖锐的政治隐喻:电影《霸王别姬》里遭挂牌游街的名旦程蝶衣,全身贴满A4尺寸白纸的年轻人,甚至有人戴着红卫兵袖章,手里举着的警告牌却写着“禁止倒流”。

难怪有人说,上海年轻人过的不是万圣节,而是“万梗(meme)节”。更有网民一针见血地概括:“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万圣节。”

在网络文化加持和社交媒体平台助推下,上海万圣节活动连续几天刷屏,并再次引发“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的争议。反对者批评上海年轻人已被西方文化入侵渗透,“好好的传统节日不过,却喜欢装神弄鬼”;支持者则认为这恰恰凸显了海派文化的包容开放,充分展现了中国年轻人的创意和活力。

还有微博大V认为,“中国特色万圣节”是很好的外宣素材,因为这是中国与世界融合的证明,“这充分说明我们人民的生活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

然而,今年上海万圣节活动的空前规模,与过去三年的防疫管控,尤其是去年上海经历的严苛封控不无关系,这从“防疫”成为许多巡游者的装扮主题可见一斑。有人扮成核酸检测亭,有人手持巨大棉签给恐龙做咽拭子,还有人模仿防疫人员训斥其他人不戴口罩:“自行回家隔离三到五天,让你们社区打份报告给我!”评论里有人感叹:“瞬间梦回一年前,这可比鬼怪恐怖多了。”

好不容易等到防疫措施解除,中国年轻人的负担却没有减轻:复苏缓慢的经济叠加创纪录的毕业生人数,让应届求职者担心找不到工作,职场打工人则生怕突然被裁员。这解释了为什么今年的万圣节巡游队伍里,有不少对着电脑憔悴加班的“乙方”,乃至当街乞讨的“建筑系毕业生”。

在当下中国社会里,万圣节已经脱离原有宗教内涵,也和西方传统相去甚远。过去几天在上海的盛大巡游,与其说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不如说是在压抑三年后的集体情绪宣泄,是少数年轻人可以透过变装展现自我、借“装神弄鬼”直抒胸臆的契机。

说到底,参与这场狂欢的年轻人,并不是想着要把洋节中国化,只不过是“找个发疯的理由罢了”。

上海官方并未一开始就采取管控,而是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态度默许了这场狂欢。但随着活动规模和影响持续扩大,官方难以再坐视不管。于是本周来大批警员到场管控人流,直到万圣节后一天,上海仍对活动中心地段采取地铁跳站、公交绕道等交通管制。

除了维持现场秩序,警方也出手制止部分扮演活动。例如一些“大白”扮演者就被警员拦下,一名光着膀子秀肌肉的“蝙蝠侠”被带走,就连呼吁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鲁迅”,也被警员打断演讲。有人因此担心,今年万圣节将是“最后的疯狂”。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尽管民间争议不断,但目前中国官媒对万圣节活动仍给予总体正面评价。《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就在微博发帖指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偏严肃,纪律性强,但宽松与释放同样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素之一。“在不涉政治的领域多给大家,尤其是多给年轻人一些无拘无束的空间,不会出什么问题。”

上海官媒《解放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狮子坐”也发表评论称,指责过洋节的年轻人崇洋媚外“大可不必”,“这些大胆将万圣节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年轻人们,反而是更有文化自信的一代新人”。

中国年轻一代向来不缺创意和执行力,而经历过今年的疯狂乃至部分失控,官方又将如何应对“有中国特色的万圣节”?一年后“魔都”是否会上演同样的狂欢,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