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中美南中国海反侦察对抗扩展至全天候

美国可能在总统大选年加大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存在,当前美国无人机已全面替代了此前在该海域使用的电子侦察机,并且在晚间行动。这意味着中美在南中国海的反侦察对抗已扩展至全天候,双方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大幅提高。

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胡波星期五(3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年美军南海活动不完全报告》发布会上做出上述分析。

台海局势过去两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在2022年时任美国众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而今年以来南中国海也让人感觉不太平。但胡波在会上总结报告内容时指出,美国的焦虑感实际上有所减缓,这可以从美海军航母打击群在南中国海活动时长的增加得到证明。

据统计,2023年美海军航母打击群累计六次进入南中国海地区活动,频次与2022年持平,但活动时长明显增加。例如“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去年1月至2月在南中国海的活动时间长达37天;“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去年中也在南中国海部署近30天。相较下,2022年和2021年,美航母打击群单次在南中国海的部署时长分别只有10至20天,以及四至五天。

胡波认为,在台海局势比较紧张的时候,美海军航母打击群一般都是快进快出,以免被卷入冲突,一旦台海出现冲突,则“美国的航母肯定跑了”,甚至连临近台海的南中国海区域都不会进入,“就算进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近”。他也判断,美军到南中国海是为了达到战略上的威慑目的,不是真的要过来打仗。

过去一年多来,中国和菲律宾围绕南中国海的交锋越演越烈,美菲去年扩大的《强化防务合作协议》引起中国高度警惕。

胡波强调,美军目前对菲律宾主要提供外交、舆论和情报方面的支持,没有迹象显示美国计划在中菲的南中国海纷争中亲自下场。

至于总统选举对美国南中国海行动的影响,胡波指出,美国为了维稳会加大在南中国海的军事存,“越要维稳,越要示强”。

但展望未来一年的南中国海局势发展,胡波总体仍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说:“现在美国已经非常清楚,不想打仗,也没有做好跟解放军发生冲突的准备,所以无非就是操作层面可能有风险。”

中美的军备竞赛过去几年迅速扩展至高科技军备领域。中国官方本月也在全国人大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要求“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不少分析认为,其中重点包括无人作战和军用人工智能。

胡波指出,去年10月开始,美国大型无人机MQ-4C全面代替了EP-3E电子侦察机。这是美国在南中国海大幅度提升无人平台的一个重要节点。

根据报告,仅在2023年12月,MQ-4C在台海及南中国海地区就至少出动了14架次;而到目前为止,EP-3E电子侦察机再也没有出现在南中国海上空。

胡波说,MQ-4C和普通侦察机最大的区别是,它的操作人员在美国的西海岸或夏威夷,所以通常是在夜间行动,而以往使用的普通侦察机活动一般在白天;这等于把中美的反侦查对抗扩展至全天候。

胡波提醒,使用无人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增加双方摩擦和误判的风险。无人系统的操作靠无线电,“操作肯定比不上有人的飞机这么细腻,比如有时拐弯可能就拐大了,也可能无线电会受干扰……中国如果进行伴飞,美国的无人平台和中国的有人平台之间就有发生摩擦的风险。”

他说:“无人平台之间发生如果发生碰撞摩擦,对局势影响不是太大。但如果无人和有人平台之间出现摩擦,这个情况会比较复杂。这将显著提升中美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