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迎来“开门红”,打破外界的悲观预期。但随之而来的疑问,是这样的强劲表现能持续多久?
中国国家统计局星期二(4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这不仅高于去年第四季的5.2%,更远超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以及路透社和彭博社调查分析师的预测,为实现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开了个好头。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星期二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仍维持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4.6%的预测,并警告若北京不采取果断行动遏制房地产危机,中国经济复苏可能步履蹒跚。
超预期的经济数据,也未能抵消上周出台的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对中国股市的冲击,从侧面反映市场对当前经济前景信心依然偏弱。
对于期待中国经济复苏的投资者,第一季经济数据不乏令人振奋的亮点,但也埋藏日后发展的隐忧;从表现最好的制造业到最差的房地产,都是如此。
开年来经济增长的最大支撑,莫过于强劲复苏的制造业。第一季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扬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扬6.1%。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五个月收缩后,也在3月重回扩张区间,并创下一年来新高。
第一季货物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9%,较去年四季度的0.8%显著加快。占出口总额比重近六成的机电产品,第一季出口增长6.8%,其中汽车出口大涨21.7%。
上述数据说明,中国决策层通过扶持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初见成效,但这也引发外界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担忧。衡量产能是否过剩的重要指标:工业产能利用率在第一季回落至73.6%;剔除冠病疫情暴发的2020年第一季,该数据已降至2016年时的水平。其中降幅最大的正是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
美国和欧洲正采取行动抵制电动车、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等中国新能源产品,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也对中国的钢铁和陶瓷等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全球大选年里的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是悬在中国出口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另一方面,成为中国经济最大拖累的房地产,今年第一季仍在探底。今年第一季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5%,跌幅较首两个月的9%进一步扩大。路透社根据官方数据推算,3月新房价格同比下降2.2%,为2015年8月以来的最大降幅。
3月楼市没有出现预期“小阳春”,新房销售面积和房价持续下跌,同比降幅仍在扩大;但房价环比降幅有所收窄,3月新房房价上涨的城市也从2月的八个增至11个。
分析普遍认为,中国楼市今年将继续下行,能否尽快触底反弹,取决于还有多少政策弹药。现在的问题是,随着官方将政策重心转向制造业,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稳楼市”力度是否还会加大?
除了低迷的楼市,疲弱的消费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另一块短板。第一季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7%,增速落后于工业增加值,也低于市场预期。龙年春节消费热潮消退后,3月社零总额增幅滑落2.4个百分点至3.1%,凸显整体需求依然不足。
此外,早前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双双回落,也表明中国经济仍未走出通缩阴影。
在楼市一再走低、消费支出受抑的背景下,当前经济复苏势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强势增长能持续多久。然而,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从首两个月的7%滑落至3月的4.5%,出口更下降3.8%,表明制造业增长已出现边际降温。
中国经济各领域复苏进度失衡,是亮眼增长数据背后的隐忧,凸显出当前复苏基础仍不牢固。决策层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制造业增长的同时,也须警惕产能过剩对出口的冲击,并正视楼市和消费的持续影响。
因此,第一季经济数据出炉后,许多学者和经济师呼吁中国政府继续加大政策刺激力度,防止因政策收缩令复苏势头昙花一现。瑞银宏观团队就提出,尽管中国楼市仍需政策加码稳定,但鉴于第一季经济增长强于预期,决策层可能不会推出额外宏观支持政策。
内部隐忧未解,外部逆风不减。中国经济还在乍暖还寒阶段,要通过政策持续发力熬过这段“最难将息”的时期,方能迎来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