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镇雄今年1月发生山体滑坡造成44人遇难,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灾害是由于岩体在强烈风化及长期降水入渗等的影响下,导致岩体结构失衡,与采煤活动和山体裂缝没有直接关联。

据澎湃新闻星期二(12月17日)报道,云南省应急管理厅对外公布了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认定,该山体滑坡灾害是位于高陡地形上的层状碎裂岩体在强烈的风化卸荷及长期降水入渗、反复的冻胀冰劈等因素影响下,突遇气温骤降伴随雨雪等局地小气候,导致临界稳定态滑源岩体结构失稳,诱发突发性山体滑坡。

调查评估报告中称,滑坡点位置高陡,植被茂密隐蔽性强。灾害发生前,该点不在地质灾害隐患判定标准认定范畴,因此未纳入在册地质隐患点管理。灾害发生在夜间,临灾前无任何前兆突然发生;约16万立方米滑坡体瞬间滑落,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摧毁力,造成52户381间房屋被掩埋(或倒塌)、44人遇难,经济损失约1.45亿元(人民币,2700万新元)。

调查评估报告分析判定,采煤活动与该滑坡无直接关联。通过对村民的走访问询、滑后两个月内五次现场调查等,未发现滑前在滑源区100米范围内存在采煤变形现象;滑坡山体上软下硬,地下仅有一层煤开采,不具备采煤滑坡基本特征,也未见滑前采煤工作面地表有破坏和变形;煤矿在批复的矿界内按专业部门设计的工作面开采,严格预留了保护煤柱,灾前煤矿无超层越界行为。

不过,调查评估报告提到,昭通市、镇雄县党委和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对长期风蚀老化、冻胀等外力作用下“长期趋稳”的不利地形,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研判,缺乏完善的风险普查判断标准和风险防范化解制度机制。特别是镇雄县汲取2013年果珠乡“1·11”山体滑坡教训不深刻,对隐患点之外进行拉网式的排查仍存在标准不高、排查不准等问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