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六州选举落幕,凸显出两个不同政治联盟的主导地位。然而,背后的得票率现象引发诸多质疑:为何席位占多数的国盟得票率低于团结政府?同时,得票率与席位数量,哪个更为关键?

首先,得票率的差异主要源于选区划分。城市选区人口密集,选票更多,自然拉高得票率。团结政府赢得的州议席多为人口稠密的城市选区,尤以华裔居多。此外,根据马国政治制度,每位选民手握两票,一票选国会议员,一票选州议员。依据简单多数原则,获半数以上国会和州议席的党派,将分别掌控中央和州政权。因此,选举制度至关重要。关键是获得更多席位,而非更多选票。尽管团结政府稍占得票率优势,国盟却在席位分布上占上风。

其次,城乡投票模式差异有多重解释。首先,城市人口密集,社会多元,信息传递更迅速,更易受政治宣传和舆论影响。这可能有助于团结政府在城市赢得支持;相较之下,乡区由于孤立性,信息不畅,较易受传统和地方因素影响,更偏向支持国盟。

类似的趋势或许可视为公投。城市居民倾向支持团结政府,城市华裔主要倾向支持民主行动党。由于乡区居民重视宗教和传统,更倾向支持国盟。此外,我曾分析了布城国会议席可作为公务员政治倾向的风向标。

实际上,公务员普遍倾向支持国盟,如临近布城的龙溪和双溪拉玛两州议席,皆为国盟所得。值得注意的是,龙溪的新任州议员曾任政府部门首席秘书,亦即部门最高领导。

作为前线战区的雪州,情况更复杂。虽然团结政府赢得雪州政权,却被国盟否决三分之二多数,这件事不容小觑。这显示国盟在特定地区仍足以撼动团结政府的雪州政权。最明显的地区是丹戎加弄的州议席,全数由国盟胜出,主要是前巫统强人和雪州州主席的诺奥玛坐镇。这一次他本人并未上阵,而是女儿代父上阵。这与吉打州有个人魅力的州务大臣沙努西“光环效应”相呼应。对比安华在去年全国大选委派女儿代替自己上阵峇东埔,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首相女儿当时败北,这次又在其国会选区的三个州议席全面失守。

尽管有着“马国特朗普”之称的沙努西备受争议,他的支持者依然情绪高涨,不愧为北方“诸侯”。安华亲临北部州属吉打,在选前最后一晚卯足全力拉票,却未能力挽狂澜收复失地,可见国盟政权仍然坚定。吉打迎来德国晶片大厂英飞凌加码投资,也丝毫没有为团结政府加分。此外,被视为背叛公正党的前高级部长阿兹敏也在选区胜出,显示选民对不同政治势力的选择。

六州州选结果表明,尽管得票率相近,席位分布与地区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城市和乡区的投票模式差异反映了社会多样性和地方影响。雪州结果显示,国盟在特定地区有影响力,团结政府决策受制衡。但政治厌倦或影响选民投票率,使昂贵的宣传活动失效。希盟和国阵的联手未见协同效应,故表现逊于预期,由首相和副首相分别领导的公正党和巫统,将难免遭到党内基层对合作模式的质疑甚至反对。

与其把这次州选定调为“绿潮来袭”,不如看成是国阵和希盟联手后,结束了三足鼎立局面,全面趋向类似美国的两党制。综合分析,这次州选或标志着国盟重返政治主流,团结政府须加强改革以扭转颓势,力保撑到下届全国大选。

作者是马来西亚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