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嘉

被影迷称为“诺神”的导演诺兰,以及被称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的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碰撞在一起的震撼力使得电影《奥本海默》成为2023年最受全球关注的影片之一。影片全球票房目前突破7亿美元,是今年好莱坞电影中排名第四的高票房影片,电影于8月30日开始在中国内地上映。

诺兰拍摄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同名原著、普利策奖获奖传记作品《奥本海默传》,该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近日推出。8月31日,中信出版联合万达电影和“好集了”举办“书上观影团——现在、过去与未来《奥本海默》观影阅读暨影片导赏活动”,特邀《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奥本海默传》审校方在庆、《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和著名影评人电子骑士严蓬,几位嘉宾从人物故事、历史科普、电影技术等多维度深度解读图书和电影,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奥本海默,共历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人生。

诺兰电影中信息量很大

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普罗米修斯”,他是“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1945年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首个原子弹并成功完成了试爆(“三位一体实验”)。一个月后,美军将原子弹投放到了日本广岛和长崎,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如电影中奥本海默所念的《薄伽梵歌》中的那句话:“现在我变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奥本海默意识到这项科技将会成为悬在人类脖子上的一柄利剑,自己或许打开了一扇恶魔之门。于是在战后的生涯中,奥本海默一直借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阻止美苏之间的核武器军备竞赛,也反对美国展开对于更具杀伤力的氢弹的研究。而这一切,最终将他从充满荣光的神位上拉了下来。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他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他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他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作为一个个性复杂的人,他早年间就打造了一副内心的铠甲。

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他离开人世,《奥本海默传》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这副铠甲背后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这本书写作时间长达25年,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参考了超5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以及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甚至包括美官方在对奥本海默超过25年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

受电影篇幅所限,诺兰电影截取的是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之后到欧洲留学,再到他1954年遭受政治迫害之间的人生经历。他的成长经历,也就是他之所以成为奥本海默以及听证会后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影片中并未呈现。

尽管如此,当天已是二刷电影的《奥本海默传》译者汪冰称赞电影中信息量很大,比如,电影中有个情节是斯特劳斯打开车门让奥本海默坐他的车走,汪冰说:“如果看过传记就会知道,斯特劳斯是想让自己的司机在送奥本海默的时候监视他。实际上电影里面的每一帧画面在传记《奥本海默传》中都对应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章节。”

作为传记译者,汪冰很骄傲于自己有机会第一时间了解到很多电影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电影中,奥本海默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那个学生还觉得自己走错了教室。但是后面有一个镜头,奥本海默走路的时候,他身边围了好几个学生,这个在传记里是怎么描述的呢?奥本海默有一个能力,他可以把所有人拉入他的轨道,比如说他坐在这里,就可以很快地俘获大家的注意力,然后就有了追随者,这些孩子叫‘nim-nim男孩’,因为奥本海默在措辞想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发出‘nim-nim’这个声音,那些人就学会了他的这个声音。奥本海默抽什么牌子的香烟,他们都会‘跟随’,他们有规定,能喜欢什么音乐,不能喜欢什么音乐,要和奥本海默保持一致。而且只要你说了什么跟奥本海默有关系的话,这些追随者会迅速传给奥本海默。所以,在电影当中,你看到的可能就是两个镜头,但是,当你看传记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镜头背后的故事,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孤高自傲又享受关注和追随。”

对于电影中的奥本海默和传记中的奥本海默重合度有多少?汪冰表示,传记的作者之一凯·伯德比他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他讲述说,在诺兰拍摄电影《奥本海默》时,凯·伯德曾去片场探班,看到了扮演奥本海默的基里安·墨菲,墨菲不仅身形和奥本海默很像,而且还穿着奥本海默经常穿的棕色的、宽松的西服。“伯德禁不住脱口而出:‘奥本海默博士,我等着见你已经几十年了’,这句话可能最能代表我们看了电影后对墨菲演技,包括诺兰导演的认可。当时墨菲对伯德说:‘我们都读了您的书,您的书在这儿是必读书’。”

奥本海默为什么要纠结于一张安全许可?

汪冰老师介绍,奥本海默真正被平反昭雪是在他去世55年后的2022年12月16日,美国能源部长才真正撤销了吊销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裁决,他们觉得当时的程序是存在缺陷的。“电影中的奥本海默为什么要纠结于一张安全许可?我很赞同的一个解读是,安全许可就是国家对他的信任。当这个国家不信任他的时候,奥本海默感受到了无比的伤心和痛苦。”

有人认为奥本海默属于 “天鹅型人格”,汪冰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讲述了这个“天鹅般的孤独天才”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是,在奥本海默12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欧洲见了祖父,祖父送给他一小盒矿石标本,奥本海默就迷恋上了矿石,回到美国后,他开始和当地的地质学家通信,讨论问题。当地的地质俱乐部邀请他发表演讲,根本不知道他只有12岁。奥本海默和父亲说面对大人发言他很紧张,不想去,但是父亲鼓励他接受邀请。“奥本海默需要站在木盒子上才能高过讲台被大家看到,大家看到这一幕都笑了,当然奥本海默的演讲很成功。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奥本海默从小就优于他人,这种优越感给了他一种幻觉,电影里讲到他对琼说,‘才华可以让你得到很多’,他觉得当他是一只天鹅的时候,洁白的羽毛和高傲的形象可以让自己免除惩罚,甚至他一度认为他所取得的声名,包括他俘获人心的魅力和极高的辩才,可以让自己免于政客的迫害,但实际上,他把一切想得太简单了。斯特劳斯一开始给了奥本海默两个选择,主动请辞或者接受调查,但奥本海默没有请辞。奥本海默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一只如此洁白的天鹅是不允许自己身上有任何污点的,一旦请辞就意味着默认了斯特劳斯对他的抹黑。于是奥本海默走上那个暗箱法庭,他可能以为自己还能昂着头骄傲地走出来,但是结果并没有。”

第二个小故事是奥本海默的爸爸为了训练他成为一个男子汉,把他送到了一个夏季的儿童营地,在营地之中有的男孩开了黄腔,奥本海默就把这件事写到信里,他说感谢爸爸送他来这个营地,因为有别的男孩对他进行了性启蒙。奥本海默的父母接到信后就直奔营地,营地的主管知道了孩子们做什么,就进行了整治,所有人都知道奥本海默是告密的人,这些孩子把奥本海默锁到一个地窖里,扒光了他的身体,在他的臀部和生殖器上泼了绿油漆,在一个冰窖里关了一晚上的时间,没有让他出来。奥本海默出来以后,不仅一声不吭,没有跟任何人说,在营地又度过了接下来几周的时间。这个故事说明他在忍受痛苦的时候是非常坚韧的,他要保持自己优雅的状态。”

汪冰说传记中还有一件轶事,“奥本海默在大学的时候非常用功,但是他会偷偷地努力不让别人发现,好让别人认为他的学习毫不费力。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多么骄傲地在维护他天鹅的羽毛,哪怕他的脚在不停地滑水,也要表现出高傲不群的优雅。”

奥本海默为什么没得诺贝尔奖?

奥本海默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但是他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是为什么?奥本海默传记审校、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方在庆认为有很多原因。“首先,有他的同事说,奥本海默的特征是点子特别多,但是坐不住,所以他常常有了新的发现以后就放下了,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研究。这是做基础研究的大忌,是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奥本海默去世太早,“他和他的弟子合著的文章预示了黑洞的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尽管他们没用黑洞这个词。这个工作应该是他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如果他再活一些年,黑洞得到证实了以后,获得诺贝尔奖应该是没问题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后,人们对于原子弹造成的危害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授予他诺贝尔奖,诺贝尔委员会实际上是有顾忌的。

在方在庆看来,奥本海默赶上了量子力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他把量子力学带到了美国。 除了科学的贡献以外,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参与曼哈顿计划。“为什么曼哈顿计划的军方负责人格罗夫斯选择了奥本海默呢?正是因为他懂的太多,他不只在物理学,对化学,甚至对工程也很了解,所以,格罗夫斯跟他交谈了以后就发现只有他是最恰当的人选。他在整个曼哈顿计划当中,能够把这些顶尖科学家协调起来。这些顶尖的科学家是最难管理的,因为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科学界是以优先权作为第一价值的,如果你在和一些顶尖级的科学家打交道,你要让他们尊重你,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而奥本海默非常艺术地处理了这一点。费米、汉斯·贝特都是一流的学者,包括‘捣蛋鬼’泰勒都是顶尖级的人物,他们非常有个性,奥本海默能够让他们相安无事。”

此外,研究原子弹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不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有人说,爱因斯坦的E=MC2,就已经宣告了原子弹是成立的。实际上,从方程到原子弹,要走很长一段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弄清楚,就会差得特别远,包括如何提炼铀同位素,提炼过程是极其困难的。整个曼哈顿计划中花费的20亿美元里面,其中绝大部分钱是用来提纯的,通过气体分离法等各种办法。要想做到这点,你还要懂技术,要协调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田纳西的橡树岭、华盛顿州的汉福德,以及芝加哥的冶金实验室等地进行的工作,而所有这些只有奥本海默一个人能做得到。” 方在庆认为如果奥本海默能花更多时间在科学研究上,“他还会做出一些成就。他的很多预言都得到证实,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这部电影拍的就是我们的恐惧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表示,在电影《奥本海默》里有三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是真正的原子弹,在试验场爆炸的和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第二颗原子弹是在社会层面爆炸的,“这就是奥本海默所担心的,当第一颗原子弹被制造出并引爆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另外一个层面,一个幽暗的大门被打开了。以前的战争会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之说,原子弹出现之后没有胜利者了,都是失败者,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责问。”

第三颗原子弹是诺兰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我们非常关注他怎么拍摄原子弹爆炸这样一个场景,他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表现了一瞬间的爆炸,先是声音嘈杂,然后是越来越急促的弦乐的声音,爆炸真的发生那一刻起,一切都安静下来,只有人粗重的喘息。包括那位将军,也像中了弹一样,在爆炸的冲击当中卧倒。当原子弹成功爆炸那一刻起,奥本海默的失败就已经开始了。当他成为一个英雄被人纪念欢呼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被推到一个刽子手的位置上永远不得脱身,这是历史对他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责问,这也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

阿郎认为这部电影拍的就是我们的恐惧,“很多艺术作品会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部电影提出了问题,但它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影片所提出的那些危机,仍然无比现实地笼罩在我们头顶,我们每个人的做法都可能为这个危机提供一个答案。这是电影最大的感触和魅力。”

对于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阿郎说是奥本海默告诉妻子,如果实验成功了,他会打电话让妻子收床单。而在安全许可听证会结束后,他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不要收床单了。“诺兰有一个能力,举重若轻或者说化繁为简,把宏大的历史时刻,用非常简单的细节表达,从而形成触动人心的力量。”

影评人严蓬认为诺兰对当下所谓科技时代的观点是《奥本海默》非常重要的一点,“当下,很多科学领域都可能会有巨大的突破变化,甚至能影响人类的发展进程。比如基因编辑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简单说它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所以要审慎。OpenAI公司发布了ChatGPT,有1000多个科学家联名说要谨慎。这和奥本海默当时所面临的几乎是一样的状况。科技能带来什么?我认为大家看了电影《奥本海默》和传记《奥本海默传》就能很清楚意识到,答案不是简单的正面或负面,需要拥抱它还是拒绝它,这就是奥本海默面临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所有人都要面对。”

严蓬认为这正是诺兰特别有意思的一点,“他发掘了历史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性,我们会跟他共鸣。我们可能没在奥本海默的位置上,没有那么大的责任。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跟这些问题相关,将来有可能需要你做出自己的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你不能是无知的,不能说跟我没有关系。电影里面那么多人物都在发出不同的声音,奥本海默自己的态度也非常复杂,这个问题在《奥本海默》里呈现,让观众考虑和探讨。诺兰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

汪冰介绍说这本传记翻译成中文是50多万字,涉及的人物众多,所以,要做很多功课去研究人物的周边,这是对他最大的考验,但也是收获。“奥本海默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各种力量在角力,人心是动荡的、迷惘的、不知去向的。在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需要我们停下来好好叩问内心。”

奥本海默传记的副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汪冰说他很喜欢电影和传记最后停留在悲剧,“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欢庆胜利,但是只有悲剧才让人反思。我觉得诺兰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唤醒所有人,我觉得今天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反思精神。”

而说及影片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片段,汪冰说就是核弹爆炸的那一刻,“因为光速比声速和风速都要快很多,我们是先看到亮光才听见声音,最后才感受到了核爆炸威力掀起的尘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隐喻。我们在爆炸那一刻看到了光,看到了力量,但是随后而来的东西让我们知道,我们究竟创造出了什么。所以,我很喜欢电影中那句话,‘我们不是制造了一种武器,而是开启了一个世界’,而今天我们依然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