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俊:中国足球是个“三无产品”

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3月21日晚在客场2比2战平新加坡队,结束了又一轮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这结果再次让中国球迷陷入绝望。倒不是新加坡不能赢,他们甚至应该能赢下比赛,这原本就属于足球的魅力。只是中国球迷在几十年的失望里慢慢难以承受,在多次大规模足坛反腐后仍不死心,而如今一直下滑的成绩不禁开始让人怀疑,也许根本就不是中国男足不行,而就是中国男人不行,甚或就是中国人不行。

这样的言论当然更像是泄愤的冲动之语,绝没有可靠依据,却足见人心的苦闷与沮丧,倒也让人思考,足球运动究竟能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风格特性,或者还有其他什么东西?至少从参与人数的规模和全球影响力来看,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应该比其他运动项目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毕竟在足球场上,能与其他地方一样看到德国人的严谨与纪律,法国人的浪漫与潇洒,南美的天赋与激情,非洲的体魄与冲动等等,用心的人还能看到更多。

作为人口大国,却在世界第一运动项目上表现得惨不忍睹,中国足球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课题。如果归因于人种的先天因素,同属东亚的韩国、日本已给出了反证;如果责备经济落后投入不足,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有多年,标准足球场几乎成为每一所学校的基本配备;如果抱怨群众基础差球迷水平低,对一再被伤透了心的足球爱好者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高要求呢?在众多谜团背后,让中国民众难过的是,所有人都觉得可以做好的事就是做不好;更难堪的是,也许做不好的原因每一个人都有参与。

中国足球是个“三无产品”,所缺的三样东西,中国人还没认真准备好。

一无兴趣。中国绝不乏有足球天赋的少年,可是随着年龄成长,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越来越差;中国有许多热爱足球的从业者,可是在很多时候,很难看到球员表达出放松和快乐。这就是中国足球与世界一流水平差距产生的首要根源,很多人把儿时的兴趣搞丢了,对足球的热爱搞没了,他们从事足球行业的动机慢慢变成兴趣和快乐以外的东西,包括金钱、地位、美色和各种奢靡的生活等等,足球变成谋取这些东西的手段,而不再是人生的目的。乐趣没了,专注也就没了,成绩当然就更没了。这就决定了球员不会主动去提高训练,更不用说去思考战术,所以在中国看不到球员偷偷加练的新闻,而世界顶级球员如克·罗纳尔多、贝克汉姆等经常干这种事;在中国也看不到球员与教练的分歧与争吵,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认真投入过一场比赛的战术思考。

中国人在各行各业的表现都有类似情形,一生从事的工作都是谋生手段,目的只是为了享受,很少有人出于兴趣与理想做自己的事业,凡事总是浅尝辄止,小有所获就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总出不了顶尖科学家和学者的原因之一。普通民众常以自己的普通禀赋来推卸责任,但这种普通无疑扼杀了身边的许多天赋和乐趣,因为对身边孩子也是这样要求的,尽管你还不知道他们的兴趣所在。每个人都参与整个社会营造为谋生而非兴趣的成长路径,大家都在做着不是终身热爱的事业,又怎能产生享誉世界的成就?

专业精神明显相对不足

二无专业。专业精神是个科学概念,也是现代化的要求,但在中国足球领域明显相对不足。比如最基本的体能储备,职业球员入门的12分钟跑成绩是多少,加速跑、折返跑效率如何,整场比赛的跑动距离和抢断次数是多少,全队和每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怎样。这些数据在现今技术条件下非常容易获得,但好像国家队教练组就没有似的,因为常看到球员在球场散步,70分钟后脚步沉重犹如灌铅,但就是这些连跑步都不行的人却能屡屡上场,球队的组建难道没有相应的专业标准吗?已经落马的前国脚李铁,当年就以“跑不死”著称,但只要在球场上,这不该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吗?怎么就变成可贵品质了?还有其他一些足球基本功训练都让人不敢多提,比如远距离、侧后方、高速停球和传球衔接技术,身体对抗强度,左右脚射门精确度,战术执行力,球场位置感等等,这些一目了然的素质都是可以练好再上场的,可是这些基本专业能力在中国足球领域真的是稀罕物。

球场外的专业精神同样不足,市场化的足球比赛掺杂了很多非足球的东西,输赢依靠假球、黑哨等非足球化的运作;管理足球行业的官员大都不是职业球员出身,也非几十年沉浸其中的专业人士,随便哪里来个官僚就可以指导足球,怎么保证专业性?放眼望去,世界各国的足协官员大多都是足球名宿,威望之下的专业性永远值得信任;足球评论、裁判、教练等所有参与者都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或干脆就是职业球员,一辈子专注其中,而不是长得好看或说得好听就行。

三无格调。格调是在某一领域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格,这对现在的中国足球是很高的要求,但其实不难。比如可以像韩国队那样给人以拼命热血的感觉,可以像西班牙队那样即使落后也要坚持传控战术,可以像很多非洲队那样在身体上给人以压迫感,甚至单纯的身高马大或球风粗野,都是可以接受的格调,可惜现在的中国足球什么也没有。倒是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在作祟,如遇到强队就气短一截,反正是输,不如消极留力以作为不敌的借口;遇到弱队又不愿全力以赴,以为拼尽全力赢球是件丢人的事,最后常以输球收场。

进球者不去拥抱助攻的队友,胜利时不去感谢全队的帮助;输球时会找自身以外的理由,或者耍无赖式地宣称尽力了;有争议时要跟对手打架或向裁判抗议,却鲜少在赛后提出真正合法申诉;场外要求最高待遇,场上不思自己付出;好像觉得既然做不了出类拔萃的领头雁,就做一个滥竽充数的缩头龟。足球比赛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之一,人越多越要求纪律与合作,越能体现整体的态度与风格,中国足球整体就是没有像样的格调,可能也没有思考过要往哪个方向发展。这或许也和近些年职场出现的“躺平”“摆烂”现象密切相关,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都如此消极,又怎能要求踢球的人都有高贵的灵魂?

中国足球是“三无产品”,这判断当然有夸大其词之嫌,却难掩判断者心有不甘之意;这个判断也绝非慧眼独具的发现,只是说出来与做多少的期望。“三无产品”的出路有两条,一是毁弃,一是改进,如果前路坚决走不得,那后路务必走起来。大家一起走!

作者是扬州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