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解决之道不仅在于监管

仅仅依靠监管提高相关标准,这种“纸面措施”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因为提高了成本,而社会无法达到,反而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近期,“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油”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据媒体报道,两辆刚卸完煤制油的罐车,在并未洗罐的情况下,顺利装上了食用油,涉及的食用油企业分别是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在舆论热议后,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组织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

加强监管当然是必要的,但从更长期的角度,食品安全,归根到底,不是管出来的。

中国的物流的特征是:小、散、乱、差。这是官方和业界的共识,是物流国情,几十年未变。

物流的上游,制造业的物流订单,多以中小制造企业和贸易商的小批次、多品种为主,没有大的物流订单,就不可能有大的物流企业。而没有集中度,就没有专业化,就没有规范化。大货车超载、罐装车不清洗就混装,皆出于同样的原因。

行业小散乱,价格竞争必然很激烈,物流业的基石,货车司机收入也不高。根据相关数据,一个货车司机,一个月收入平均大致在7600元。而油罐车深度清洗一次需要600到700块。如果一月洗3次罐,洗罐的钱就能达到他收入的三分之一。

前阵子有新闻说,在欧洲,老百姓用不起空调。买空调的钱不贵,但安装的钱很贵,超过空调本身。为什么贵,因为有资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安装空调。安装工人因为有了资质,收费就很贵。

贵的另一面,是有资质的人会格外珍惜自己的资质,小心翼翼地操作,避免因未遵循规范,或空调没安装好掉落,失去自己的资质。假设中国的空调师傅,很难获得资质,而有资质后,装一台空调4000块钱。那么,你觉得他会不会非常认真的、严谨的、完全遵照操作规范来?

那么,同样的,中国可不可以搞资质限制,强制限制罐装车专门分类?比如,装食品的不能装化工原料,同时,开罐装车的司机,资质要求很高,收入也很高,一个月3万块。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他会冒着丢掉工作的风险,去冒险跨越资质混装,为节约一个月2000块而不洗罐吗?显然,他肯定不会。

但当下,中国要这么做可能很难。这也是为什么相关标准不是强制的。

限制资质,分类之后,就意味着罐装车闲置、返空的概率就会更高。那么单次运输成本就会上涨,最终会体现在终端消费者价格上。

给了资质之后,工资一定得更高,不然没人会珍惜资质,资质就没意义。那么更高的工资也会体现在最终价格上。

而且,给罐装车司机更高的工资也不容易。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单行业报酬突飞猛进,鹤立鸡群。就像如果招骑手,3万一个月,那么,相当骑手就得送钱给平台管招聘的人,才能得到这个工作。就像进烟草企业,要送钱一样。最终,他们到手的也不会多。

其实,类似的事情非常多。装修,工人不按规范来,也没有资质,把承重墙砸了;孩子去学校,老师骂得孩子跑到5楼一跃而下;去旅游,遇到没有资质的黑心导游。这都是社会不够专业,不够规范的表现。这里有监管不力的因素,但更大层面,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负担这个专业性与规范性。比如,市场上有能完全按规范进行的装修公司,比如,电工、焊工、扎钢筋、浇筑、瓦工、设计师都有资质,但这个价格在家装需求中一般都承担不起。

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所以,“卸完煤油直接装食用油”是一种综合性、普遍性的缺陷。这意味着,没有人故意冒险去越轨,大家都是按照惯例再做,然后无数惯例,就导致了一个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惯例其实是一种低成本模式,而高成本模式,社会负担不起。

仅仅依靠监管提高相关标准,这种“纸面措施”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可能因为提高了成本,而社会无法达到,反而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奶粉中加三聚氰胺,是中国食品安全史的里程碑式的悲剧。我曾撰文指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奶农是小农式生产。实际上,当年就是因为对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小散乱的奶农根本达不到,监管也跟不上过高的标准,刺激奶农、奶站铤而走险加三聚氰胺,奶制品企业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我会有一种无力感。敬畏这种无力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力感是认清现实之后才有的,是认识规律之后才有的。敬畏无力感,才能尊重经济与社会规律,才能顺应规律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下出一个猛药,企图一下对全行业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具体来说,根据上述的经济、社会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加强洗罐这个程序,或者专用车送食用油这个措施,只能放在大型食品企业,而不能指望小散乱的物流业、挂靠的司机来完成。否则,市场会演化出,只收100块,走过场的清洗机构。从交易成本来说,这也是最简单的模式——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负责,他们承担这个成本,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市场补偿。

从更大层面来看,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发展经济。欧洲装空调比空调贵,当然走到了极端的另一面。但对中国来说,那是富贵病。我们还需要继续发展,不能仅仅得意于一种廉价的高效,那其实是一种综合性、普遍性的落后。只有经济发展,人民需求层次提高,市场需求足够旺盛,给到行业的利润足够多,市场的集中度自然会提高。市场集中度提高了,商誉上升,规范性、安全性就自然而然有保障了。

小时候,我和父亲去粮店买米,定量,一个月27斤。粮店的米,有时候就有一股煤油味道,这在当时也不是大事。中国人那时还没有形成群体性的食品安全概念。所以,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把人民的生活放在第一位,发展经济,分配更多的资源到民生中去,让人民有更高的购买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再怎么管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丨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