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新社

据中新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国高校正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专业调整。根据官方文件,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今年3月,中国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截至8月末,已有20余所高校计划在2024年度停撤部分本科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

慧慧是江苏一所公办二本院校的英语系教师。从她4月份得知英语系今年停招到“靴子”落地,前后不过几天,所有老师调入公共基础教学部。

在新增专业中,近几年大热的人工智能专业备受争议。截至目前,国内超过500所高校获批开设该专业,其中不乏“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专科类院校。

一方面,各类研究报告不断向公众输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月薪位列职业薪酬榜首”的信息。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非常突出,“巨大的供需缺口”主要针对名校的头部人才。多位受访地方教育厅人士透露,地方普通院校毕业的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近两年求职就业的情况并不理想,已开始出现过剩趋势。

由于高校间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南方某省份10多所新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中,有两所已经停招。

在该省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同样面临困境。高校校内现有学科资源无法支撑建设这样一个高端专业,省内两所新增该专业的民办高校中,有一所在开设一年后停招。

清华大学工程教育学学科负责人林健指出,这一轮专业大调整中,高校应警惕两种倾向:急功近利与不自量力。既要面向未来,从长远角度去分析一些“热门”专业的市场需求,“至少考虑到五年之后”,还要结合学校自身不足与优势,综合考虑高校的定位与服务面向。

另一个问题引起学界关注——传统工科专业冠名“智能”或“智慧”后,专业真的更加智能吗?

某“双一流”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陆硫表示,不少高校智能建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依旧是传统土木工程“那一套”,授课老师也是原来的一批人,“只是单纯累加计算机课,未能与专业知识很好融合,学生学不明白,课业负担又大大加重”。

距离2025年还剩几个月,高校的专业调整已进入冲刺阶段。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邬大光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并不是简单的“砍”与“增”的问题,而是以有组织的方式对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及师资队伍进行系统性重构,本质上是推动整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切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最担心的是,目前已出现明显的“针对人文社科”的趋势,其中部分动机确实是考虑到专业老化,也有部分认为“文科无用”。他建议,学科专业调整应以需求侧改革为主,供给侧改革为辅,并在高校内部建立系统化的学科专业动态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