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确保新加坡一代代人可持续有梦想,终究不能靠无限度的索求,我们不能忘了实现梦想始终是靠个人。
“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们常说“人因梦想而伟大”,已故歌手张雨生的这首励志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开头就唱出了所有凡夫俗子的心声——因为梦想,我们努力坚持不懈。黄循财总理首个国庆群众大会演说尾声,也对民众说了一句“你的梦想激发我的行动”, 反映出每个个体的小梦想,汇聚而成的便是驱动领导人的国家事业。
没有任何国家领袖可以忽视人民的梦想,因为人民对领导者的支持和肯定,都直接建立在一个更美好未来的实现。只不过棘手的是,当我们的集体梦想越来越多元,同质性越来越低,要求又越来越高,甚至存在一方的得,意味着另一方之失这样的矛盾时,怎么制定我们梦想的最大公约数?资源的调度又要如何进行?
黄总理的第一场全国演说,并没有对这个集体追逐新新加坡梦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个人或不同群体之间的取舍、得失以及如何平衡多着墨。但他一再的许诺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只要个人肯努力,政府会给予支持,让人人都获得平等机会追求成功;而且政府也会全力打造一个让每个人都不受限于任何既定框框,可依循自己的道路,成为最好的自己的社会。
只不过,在这个“政府资源的投入+个人努力的付出=圆梦”的实现新加坡梦方程式中,人们究竟如何设想政府和个人负责的比重?梦想不分贵贱,但总有大小之别,什么梦想属于执政者有责任去实现,什么又其实不应靠政府,或充其量只是有限度的插手?最怕国家繁荣促使人们把梦想的升级都当成理所当然,甚至必要的、想要的、奢望的,都理直气壮地算在政府头上。
本地首个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受访者选择为必需品的东西,已与以前很不同。如今一些过去直接被视为奢侈品的智能手机、冷气机,以及一年一次到东南亚地区出游,都已经被国人视为40大必需品之一。在同一调查中,大多数的人(61.7%)认为这些必需品应由个人承担,如果负担不起,就应该放弃。但反之也说明有为数不少的38.3%认为,外力应该予以援助,当中绝大部分就指向政府。
另外,最近还有三份调查也带来一些反思空间。由博纳产业进行的调查发现,有近四成组屋屋主认为,自己今生与私宅无缘。ERA产业发布的2024年理想住房问卷报告则显示,有近七成受访的新加坡居民计划买新房,而想买私宅的占41%,如果还加上想买执行共管公寓的11%,那便是超过了一半想买更高级别的房子。ERA产业上周公布的另一份调查进一步凸显这点,有约73%的国人想买介于100万元至300万元的房子。可想而知,这样的价位标准大部分是私宅。
诚然,这些房地产公司的调查,反映的都是国人物质层面的梦想,并非是人们梦想的全部,也不一定是全部人的梦想。但几份调查结果相当的吻合度,也说明人类的生活毕竟少不了一定程度的物质需要,尤其是以务实著称的新加坡人。与生活水平的进步最直接挂钩的住房提升,难免一直会是新加坡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政府为确保人民的拥屋梦不会只沦为梦,从预购组屋到转售组屋,乃至跨入私宅边缘的执行共管公寓,都煞费苦心,包括根据人民负担能力来计算预购组屋的价格、不定期推出新措施和通过津贴,抑制转售组屋价格走高,以及持续推出获政府津贴的地皮来建造执行共管公寓等。这反映政府所关注的拥屋,还不仅仅是一个基本的住房或是人们的第一套房子,甚至依循人民的期待值,把住房提升需求都考虑在内。但是政府这样的照顾可以去多远,又应该去到多远?
从拥屋、拥车、拥有体面生活,再到拥有宽裕的日子,这些是很多国人人生希望的根本,也随时左右选票,是国家领导人所不敢忽视的因素。但无论是国家领导人或是普通老百姓,当这个社会的生活所需不断升级,我们都更须要从国家利益去思考,慎防民粹思潮催生出不明智的举动。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未来不是梦,也绝对乐见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加大力度相助,但要确保新加坡一代代人可持续有梦想,终究不能靠无限度的索求,我们不能忘了实现梦想始终是靠个人。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