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东南亚人对气候威胁紧迫性认知下降

全球气温今年6月和7月创下174年来的最高纪录,东南亚地区也未能躲过高温等多类气候变化影响。然而,只有49.4%的东南亚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对自身和国家福祉构成严重和直接威胁,较2021年减少近20个百分点。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星期四(9月21日)发布了《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2023》报告,该调查于今年7月至8月进行,收集亚细安10国受访者共2225份问卷反馈,展示并讨论东南亚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态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但认为它直接威胁自身和国家福祉的受访者比率仅接近一半。同2021年的68.8%相较,可说是大幅度滑落。几位学者在发布报告的讨论会上指出,受访者可能更关注冠病疫情后经济复苏、国内政治与和平情况,以及切身的衣食住行问题。

东南亚研究院亚细安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佘丽莲举例说,对缅甸民众而言,本国人权危机可能更为紧迫;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们更关心的则是本国选举情况。

马来西亚去年底举行了全国大选,今年的六州选举也刚刚在8月落幕。近来,印尼各方也加紧准备,迎接明年2月的全国大选。

不过,佘丽莲也强调,尽管认为气候威胁具有紧迫性的受访者减少了,东南亚民众整体上对气候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其实已经有所加强。认同气候问题非常重要且需要监测的受访者比率,从2021年的29.9%上升到今年的42.5%。她也说,虽然人们意识到气候变化不容小觑,但与此同时也持一定的乐观看法,相信能够协力合作来应对和解决。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公共政策和环境能源生态项目助理教授徐安琪指出,人们只有亲身经历空气污染等气候变化问题,才会真正认识到气候威胁迫在眉睫。

周祥龙:气候问题曝光度和受关注度有所下降

新加坡管理大学综合学科学院副教授、城市气候学者周祥龙则借电影《天马行空》(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点明,“世界各地同时发生着许多事情”,如俄乌战争、数码安全、人工智能(AI)浪潮等,这些课题占据媒体报道的焦点,气候问题的曝光度和受关注度也就有所下降。

环保媒体与咨询公司益笔思(Eco-Business)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詹思滢进而指出,气候课题深刻而复杂,但现阶段主流媒体的气候报道往往“流于表面”,应该通过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报道来向社会更好地普及气候问题及相关信息。

约七成受访者“相当担忧”未来三年粮食供应

调查报告也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东南亚地区粮食安全的影响,约1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国家“一直”或“经常”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约七成受访者对未来三年的粮食供应稳定和可负担性表示“相当担忧”。 

研究员指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有一定规模的耕地,一些还是全球粮食的主要供应国。在此背景下,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愈发频繁,进而引发粮食供应和价格的波动,加剧了东南亚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