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度报道中国新闻、标榜中立的美国媒体平台“中国项目”(The China Project)宣布因资金不足而即将关闭,让不少英语世界知识分子和媒体人深感惋惜。
按理说,在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提供客观信息的媒体平台会有更大的市场需求,也更能吸引资金投入,但事实恰好相反。
中国项目主编金玉米(Jeremy Goldkorn)11月6日在官网宣布网站面对的困境,并配上一个“囧”字图。他说,中国项目多次在中美两国“被人指控为对方政府的邪恶目的工作”,不仅为了辩护而花费大笔法律费用,更糟糕的是,越来越难吸引投资者、广告商和赞助商。
金玉米称,中国项目的订阅量虽然强劲稳定增长,但还不能靠这些收入来维持运营,主要问题出在“各利益方出于政治动机对我们的攻击,让我们的处境更加糟糕”。
首席执行官固特玛(Bob Guterma)在回复路透社询问时强调,公司的商业模式没有问题,是经济和地缘政治的不利因素导致“投资者的兴趣急剧下降”。
金玉米坚持,不会为了资金而损害自身价值观,因此在本周获知一直依赖的资金来源无法落实后,不得不做出关闭的决定。
金玉米的讲话反映在中美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夹击下,媒体人难走中立之道的无奈。
越是两极分化、越是迎合二元对立的内容越能吸引目光、更有生存空间。越是尝试持平报道及保持中立,反而两面不讨好,更易引来猜疑和批评。中国两国的专家学者此前曾指出,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对立日增,可能让中间温和观点不敢发声。
中国项目2016年以时事通讯的形式创办,原称为SupChina,2022年9月1日更名为The China Project。除了金玉米和固特玛外,主要团队成员还包括,播客主管和主持郭怡广(Kaiser Kuo)和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郑安澜(Anla Cheng)。
根据公开信息,郭怡广曾在百度和优酷网担任国际公关方面的职务,也是唐朝乐队的创始人。根据他的脸书贴文,他跟金玉米1997年在北京结识,是20多年的朋友。
金玉米来自南非,曾在中国工作和生活20年,目前定居于美国。金玉米在中国期间曾因于2002年创立英文网站“单位网”而小有名气。《南都周刊》2008年的一篇报道如此形容:“如果不是他的卷发与鹰钩鼻,流利的汉语发音会让你误以为金玉米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用中文打字速度比英文还快。”
对金玉米来说,掌握中英两种语言,可能远比在中美战略竞争的缝隙中找寻生存空间来得容易。中国项目自诩“不畏惧、不偏袒地报道中国”,其生产的内容却招致中美两方攻击。
美国新闻网站Semafor去年10月刊发文章称,美国共和党对华鹰派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和史密斯(Chris Smith)一年前呼吁官方调查中国项目,指该公司受中国政府影响,充当外国代理人。这两位议员引述中国项目前商业编辑桑特(Shannon Van Sant)的声明称,中国项目引导她转离敏感话题的报道。
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项目说,Semafor“疯狂而毫无根据”的报道,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项目“涉及但并不存在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的负面宣传和调查风暴,这些负面宣传导致中国项目失去潜在投资者、赞助商和广告商。中国项目也反指相关指控毫无根据,是“美国种族主义、民粹主义和反华情绪”的产物。
中国项目没有刻意回避敏感话题,至少是直面了新疆问题。自2018年以来刊发人类学家贝勒(Darren Byler)撰写的专栏《新疆之窗》,今年早些时候也推出专门报道维族事务的专栏,内容包含具争议性的中国维族文化遭破坏,在美国的维族记者如何用绘画来消解痛苦,以及采访人权律师谈等新疆问题等。据报道,中国项目自2018年7月起在中国境内被屏蔽。
尽管在中国不翻墙就看不到中国项目的内容,它还是成为中国媒体抨击的对象。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项目(当时称SupChina)曝光了中国社媒平台微博上对乌克兰女性的低俗笑话,而被指控为西方对华“舆论战”的工具。
中国官媒环球网去年3月转载自媒体补壹刀的文章,指中国项目是“反华组织”,试图利用乌克兰问题在中国发动认知战,还指其背后藏着“企图干预中国的大手”。该长文起底中国项目的写手和与其有联系的网站,指中国项目是打着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旗号,对内对外两手进行“认知作战”的机构。
据美国之音报道,金玉米当时在公开声明中说:“他们的指称毫无根据,就像那些说我们是中国政府资助的传言一样。” 金玉米也说,发起这些攻击的人不是中国官员,而是民族主义创业者(nationalist entrepreneurs ),“他们找到了利用中国网络上的愤怒情绪来赚钱的方式。”
中国项目即将关闭的消息发布后,郭怡广在脸书发文说,关于中国项目的死亡,在政治因素方面,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尤其是华盛顿)的“恐中症”,但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公司和有中国业务的公司都不愿意赞助,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项目对新疆的报道,以及开设专栏和在播客中讨论维族被针对的问题等。
南华早报报道,按中国项目的说法,网站面对的两难是,来自中国的资金不想知道维族受压迫和“中国故事”的其他污点,美国公司和投资者则不希望与一家被公开指责为中国政府工作的公司有任何联系,并担心这种联系会限制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或影响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郭怡广强调,中国项目尽力捕捉中国的复杂性,为读者和听众提供从不同角度看待中国,但结果却是,“在把我们视为熊猫拥抱者的人和把我们视为敌对外国势力的人之间,或者仅是太有争议的人之间,我们的潜在投资者和赞助商的范围缩小了”。
持平地看,中国项目绝大部分内容,给读者提供了看待中国问题的不同视角,不采西方对华报道叙事带偏见的方式,也不一味歌颂赞好。除了时政新闻,该网站也有不少历史人文内容,如介绍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在中美关系史所扮演的角色。涉及新疆问题的内容,相信是中国项目让投资者却步的“敏感区”。
中国项目官宣即将关闭后,好些英语世界的学者和记者纷纷在中国项目的X社媒平台账号留言,表达惋惜。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顾问图灵(Richard Turrin)说,“少了一把理性的声音,只会导致更多的两极分化和更多的不理解”。中国媒体人安替说,“中美冲突的时候,走中立道路是不讨好的。”
中美冲突下难容中立媒体,而一旦少了中立媒体的理性声音,中美之间将出现更多的不理解和两极化观点,因为受众很多时候是通过媒体传递的信息去理解另一个国家。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应该要让中立媒体有更多生存空间。
太平洋之大,容得下中美,中美竞争下,也应容得下走中立之道的媒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