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可能赢得11月5日的总统大选,叠加中国国内经济面临的困境,促使北京展开魅力攻势,特别是针对美国的盟友和伙伴。
据彭博社星期五(10月25日)报道,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中国官员近期着力缓和与近邻的外交摩擦,包括宣称希望中日关系实现“新出发”、跟印度缓和关系等。
北京据报还发出有意改善与英国和澳大利亚关系的信号,这似乎与中国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实施的“战狼”外交相去甚远。
这些外交姿态凸显出,面对一位难以预知的美国总统可能再度上台,中国及其他国家正在调整政治考量,这或许有助于中国缓和特朗普带来的经济冲击。特朗普曾誓言要征收可能严重破坏中美贸易的高关税,甚至也对美国盟友发出了贸易威胁。
澳洲智库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分析:“过去一个月,中国异常热衷于跟许多国家和解或改善关系……在特朗普可能带来混乱之际,北京正在寻找朋友和合作伙伴。”
这种转变的例证之一,是中印关系星期一(21日)出现突破性进展,双方达成在有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恢复巡逻行动的协议。这一协议终结了中印之间为期四年的对峙,为印度最终放宽对中国企业的惩罚性措施带来希望。
两天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俄罗斯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举行了自2022年以来的首次正式会晤,承诺稳定双边关系。
关系的缓和也反映出其他国家在努力适应贸易壁垒的不断上升。中国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认为,发展中国家愿意加强对华关系的部分原因,在于它们自身也希望防范美国政策越来越倾向保护主义所带来的风险。
王辉耀说:“这有一种推拉效应。美国怪罪其他国家等于是在疏远他们。”他补充说,特朗普威胁要对美国的盟友和对手全面加征关税,把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怪罪到他们头上。
美国大选数日之后,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等一系列全球论坛
将在拉丁美洲举行,中国的贸易关系届时将面临进一步的审视。
任何关系的改善都可能有助于抵消中美、中欧关系恶化前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美中关系过去一年也已企稳,尽管在台湾、南中国海、先进晶片和其他技术出口管制等问题上继续存在重大分歧。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孙韵认为,北京一直是外交攻势的主要推动力量,她称其为“魅力攻势”。
在中国,北京为修复长期外交争端所做的努力引发了对投桃报李的期望。观察者网最近在评论文章中提到中澳关系回暖,表示堪培拉没有像美国和欧盟那样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任何关税。
尽管如此,此类回暖不太可能转化成在核心问题上的长期性转变。在寻求缓和贸易紧张关系的同时,北京在台湾和南中国海问题上保持强硬立场。贸易关系的改善也未根本改变澳洲的安全优先事项。
在印度,官员们表示对中国仍有很深的疑虑,目前还不清楚新德里会多大程度放松对中国投资的规定。他们还表示,改善关系的举措旨在从长远角度支持印度经济,而非进行战略转变,背弃美国支持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QUAD的其它成员国包括还包括日本和澳洲。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表示,与邻邦改善关系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行动自由和选择。眼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023年初以来最低水平,北京也希望通过一系列强力政策来重振增长。
庄嘉颖分析:“考虑到其国内经济挑战和吸引外国投资的愿望,北京试图缓和与重要邻国的关系不足为奇,这些邻国恰好是重要的经济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