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富豪偏爱的“减肥神器”司美格鲁肽是什么?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个星期五(1月26日)公布的最新一批药品批准文件显示,降糖药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版获批上市,用途为治疗二型糖尿病。

司美格鲁肽由丹麦医药公司诺和诺德开发,能刺激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降低食欲,并达到降糖的效果。也正因为这个效果,司美格鲁肽在非糖尿病患者里,几乎跟“减肥神器”划上了等号。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2021年进入中国市场,虽然没有获批减肥适应症,但已在特定圈子内作为减肥神药流行开来。

一位销售专家对科技媒体36氪说,中国国内的司美格鲁肽市场中,60%的药品流向减重者,仅40%用于糖尿病患者,导致司美格鲁肽时常卖断货,糖尿病患者反而无药可用。

可以想见,在不必注射的口服版获批上市后,必定会有更多超适应症用药人群蜂拥而上,而不受监管、没有医生指导的用药,也必然带来更大风险。

减肥神药?

2021年,美国食药监局批准司美格鲁肽作为体重管理药物,司美格鲁肽从临床抗糖药延伸至减肥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2022年在社媒推特上透露,他通过控制进食和使用Wegovy,减重9公斤。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他通过禁食、使用Wegovy、Ozempic和远离美味食物达成了减重的目标。大家更加关注的则是他提到的司美格鲁肽注射用减重药Wegovy和注射用降糖药Ozempic。(互联网)

Wegovy即为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产品的英文商品名,作为诺和诺德公司的爆款,在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31.54亿美元(42.3亿新元),同比增481%。诺和诺德市值也在去年大涨45%,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国糖尿病学会则将司美格鲁肽列为“减重效果非常高”的药物,超重且无糖尿病人群每周注射2.4毫克司美格鲁肽,可使体重下降14.9%。

这股风潮也传入中国。2022年,诺和诺德GLP-1类药物,即司美格鲁肽的中国销售额达到37亿元人民币(6.9亿新元),同比增长约一倍。

谁带火司美格鲁肽?

该药物作为减肥适应症的用途没有获批,在线上购买这类药物却十分容易。在京东医药等电商平台,通过线上问诊、叙述编造的病情、说明过敏史等,即可“骗”取处方单买药。

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都能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买到高于医院渠道价格的司美格鲁肽。(互联网)

但更多时候,购药者会选择微商和代购,因为购药记录会影响他们的医疗保险。36氪的报道指出, 金融圈和创投圈的中年精英们,从善如流地纷纷接纳了微商。

报道以一位化名为余白的药物经销商为例:他去年花了将近200万元人民币参与各类入会门槛高达几十万的“私董会”,接触高净值人群,发展自己的客户。

客户添加他的微信,表明买药的意向后,就会收到科普文章、用药须知、药品价格等,客户留下地址、转账,然后快递送药上门。

余白称他的用户多数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很多人留过学,且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他说:“中国排名前10的VC/PE(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有九家的合伙人在我这买了药。那些投资人在我这里都下几十万元的单,因为他们要团购。”

非官方渠道购买司美格鲁肽并不便宜。医院渠道1.5毫升580元人民币一支的价格,而通过电商购买,能达到650元一支,口服药代购价可达到1000元至2000元一支。用药的频率可以每日一针或者一片,也可以每周一次。

财新网引述一位提供代购的经销商说,此前大陆市场上流通的口服司美格鲁肽来自日本和欧洲,货源紧俏价格高,购药者多为高净值人群。36氪报道则指出,高端商务饭局上,只有养生话题能成为最大公约数,报道引述一位投资人说,“吃药就是我现在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件事”。

普通人踩坑

去年6月,司美格鲁肽用于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获得中国药监局受理。尽管仍未批准,这一消息被微商在社交平台上添油加醋,加上此前高净值人群的带货,这种价格不菲的减肥方式,也开始在普通人中破圈。

比起前面投资人保重身体、熬过寒冬的态度,普通人则更多是寄希望于司美格鲁肽的减肥奇效。

一位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对第一财经说,他在一个病友群里,但群里几乎一半人都只想减重、通过真正的病友们买药,而非真的患病。这位患者说:“群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也有一些是追求‘苗条’的女孩子。”

在社交APP小红书上,搜索“司美格鲁肽”,会出现很多使用这种药减肥的心得。(互联网截图)

这位患者透露自己曾向一位女生提供过一针“诺和泰”。“那个女生打了一针后,体重从110斤直接降到100斤,结果导致闭经了。”诺和泰即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产品名字。

俗语说“是药三分毒”,司美格鲁肽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都很常见,还有一些人称用药之后感觉情绪低落。这些副作用在非正规渠道、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带来的风险更大。

《财新周刊》报道的另一案例,是一位确诊重度抑郁和焦虑的女性。她用了司美格鲁肽半年后出现情绪波动,医生建议立即停药,她却不愿停。后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抑郁症状才有所好转,也达到减肥效果。若自行用药,风险不堪设想。

另一副作用是反弹。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医生Alyssa Domingquez告诉财新,药物有效期仅限于患者服药期间,停药后体重往往会继续增加。

但《北京晚报》暗访的一位“卖药黄牛”却对客户保证说,会根据身高体重定制打针方案,“保证不反弹”。

报道访问的另一位黄牛在指导打针时说:“不用怕,就跟蚊子咬一下一样,不怎么疼。你捏起皮肤倾斜45度进针就可以,这样能预防进针过深,注射到肌肉层。”

有网民评论,如此随意地在网上指导扎针,不免让人不寒而栗。也有人质疑,口服药上市后,黄牛的宣传和带货会不会更加容易?与此同时,用药者在社交网站上分享的贴文,也依然也有不少人询问效果如何、在哪里买。

的确,从中国肥胖人数增加带来的健康风险,或从社会审美带来的身材焦虑来看,市场对减肥药有需求是自然。但是在正规渠道外获取药物、缺少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凭着“富豪爱用”背书,对政策消息捕风捉影,把处方药当成减肥药来卖,风险之大,监管官方也不应该坐视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