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当两会不再需要表演

疫后第二年的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官方取消绝大部分的防疫限制,并重新对媒体开放部分人大小组与政协界别的讨论。正当媒体人憧憬着“熟悉的两会”又回来时,冷不防官方又扔出一颗震撼弹——延续了30多年的总理记者会今年不再举行了,今后几年也不会再有。

消息本星期一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后,知识界与媒体圈人顿感乌云盖顶。有人第一瞬间联想到极端情况,难道中国是铁了心准备与美国脱钩断链了,反正美国无尽针对,中国也豁出去了,不准备再顾虑西方批评中国不透明?

更多人是认为,在中共领导一切、习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主旨下,取消总理记者会的目的是“净化”两会,更凸显党的意志贯穿一切,再配合人大即将通过的国务院组织法修订案,将进一步淡化总理在中国政治中的角色与个人色彩。两会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这个貌似小小的决定,预示了中国政治又将进一步纯化、净化和去杂音化。

在媒体人的记忆中,聚集5000名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两会曾经是热闹的意见场、是个大市集。除了委员与代表,媒体还能通过报道来设置话题,引导社会聚焦。而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既是高潮又是压轴戏,它提供了难得的窗口,让现场中外媒体与全球观众都能通过直播,观察中国二号人物的风格,人们一面品评历任总理的长短处,又一面批评这只是作秀与政治表演。到了最近七八年,两会的发言尺度收窄,氛围变得拘谨而沉闷,如今连总理记者会都取消,让人五味杂陈。

这个点子是谁提出来的,外界不得而知,只能靠猜,有可能是当事人总理李强本人提出的,但必然经过中共最高领导人与政治局同意。

那媒体人还能怎么办?新闻还是得报道。抱着有些忐忑的心情,报社同事开始了两会采访,结果却意外地发现,原来气氛没有想象中封闭。比如,当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内外堵代表时,好几名省部级高官都愿意边走边回应,答话很简短却非官话,人大发言人娄勤俭还回应了有关前防长李尚福的问题。

在地方人大代表团的开放活动中,有的地方代表发言时只是说一句拥护,就立刻进入正题开始讨论。由中共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坐镇的广东代表团,还让媒体进入代表区拍摄和现场评述。在另一些地方团里,代表发言通篇都在谈如何拥护政府工作报告,讨论水平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一致。

3月6日的发改委、财政部等财经高官出席的记者会,课题非常广泛,没有让人难忘的所谓金句,但内容务实,除了信心喊话外,还有具体数字信息和一些政策“干货”,比如宣示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7日政治局委员兼外长王毅的记者会,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调子比过去平衡,少了些中国外交一度浓郁的“战狼”色彩。王毅还当了一回中国经济的推销员,承诺中国会优化营商环境,“为各国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带来更稳定预期”,直接提到要害问题。

这又显示,中国看来不准备与美国和西方脱钩,虽然它显然也正在为被迫脱钩做准备。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为2024年定的头四项任务,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教兴国、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内生动力,接着才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来看,中国准备更多地依靠自身来发展科技与经济,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这包括政治上高度集权,全国根据中共最高层画好的蓝图,一门心思、一心一意、减少杂音地集中精力谋发展。在高层把大方向定下后就无须再讨论,只要务实地讨论如何落实即可。中国领导层或许认为,这才是推进发展与保障民众福祉的最佳方法,至于西方国家重视的言论自由,他们不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经济发展后的成果,或者说是“奢侈品”。

难以断定中国的这条路一定走不通。从历史经验预期,它势必造成一些投入资源的浪费,也必会在一些领域取得成就。而对关注中国的媒体而言,原有的窗口与课题一一关上与消失,报道中国的考验要扩展到如何观察中国在经济、科技上的具体变化,这不会像过去热闹、精彩、吸引人。

中国这个发展方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是否得到民众尤其是精英的认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中国精英也期待中国会进一步与国际世界主流价值观靠拢。其次,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被审查调查的干部超过470万人,后五年被调查的人员明显高于前五年,反映纪律问题更为严峻。中国在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能否长期抑制住腐败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由时间来揭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