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同时发布两份上市公司监管文件,寄望通过持续加强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分析指出,新规旨在进一步稳市场,但要执行到位并不容易,也对首次公开售股(IPO)带来更大压力,官方应考虑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监管。
证监会星期五(3月15日)闭市后一口气发布四份强化市场监管的政策文件,其中《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和《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都涉及上市公司监管。
《公司监管意见》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股东违规减持等行为提出18项措施,要求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防范绕道减持,维护市场信心;加强现金分红监管,增强投资者回报;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提升投资价值。
《发行上市意见》旨在规范IPO行为,包括严把拟上市企业申报质量,对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粉饰包装等行为严肃追责;实施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现场检查力度,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等。证监会也研究要求拟上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诺,若上市后三年内业绩大幅下降,将延长股份锁定期。
上述新规呼应了证监会主席吴清本月初在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期间关于严把IPO入口的承诺。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在星期五的发布会上披露,证监会将把对IPO企业的现场检查覆盖率提高至三分之一。
此外,证监会也分别针对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等行业机构监管,以及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发布文件。
在国有基金托底和监管“稳市场”措施带动下,中国A股在2月初触底后持续反弹。截至星期五闭市,A股基准指数上证综指已全面收复年初失地,今年来累计涨幅超过3%。
但也有观察人士担心,官方持续收紧监管可能会进一步降低A股,尤其是IPO市场的活跃程度。
据普华永道(PwC)统计,去年A股IPO数量下降26%至313家,融资额滑落39%至3564亿元(人民币,下同,671亿新元)。这家会计审计公司预计今年A股IPO数量再降至200至240家,融资额介于1600亿元至1900亿元。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副教授傅方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去年落地的全面注册制降低了上市门槛,证监会寄望通过加强事后监管确保上市公司水准,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监管主体还是政府机构,“一是要关注的事项太多,难免有疏漏;二是监管成本太高,也难以保证没有利益输送”。
傅方剑建议监管机构借鉴美国经验,让市场各方都参与监管,例如允许小股东更容易起诉上市公司,让第三方会计师和评级机构履行监督职责。“新出台的政策里已有一些相关条例,证监会在这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放权,更好地调动市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