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进一步精兵简政,加速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改革进程,打破“铁饭碗”。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0个部门在7月中旬发出的通告,上周末引发舆论关注。据了解,有79家省属事业单位将转制为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其中包括招待所、印刷厂、设计院等单位。
2019年时,山东省政府办公厅曾就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发文。上月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转制单位员工人士劳动关系转换、退休年龄、企业登记等问题的处理方式。
根据通告,这些单位转制后,要正式解除与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核销相关人员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再与他们订立劳动合同。这也意味着曾经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将转为企业合同工。
事业单位不属于政府机构,但它们由国家机关或国有资产设立,长期以来接受政府财政补助。中共十六大时就提出改革事业单位;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将山东、山西、湖南、江苏和河南等九个省份列为试点省份。
和山东同为“考编大省”的河南省,今年4月也加码推进事业机构改革,要求除了学校和医院外,省直属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台湾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张执中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多年来,精简方向明确,但涉及的人员流动相对棘手。过去财政较为宽裕时,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保留编制人员,但近两年来财政压力加大,促使地方加速事业编制改革。
今年上半年,河南财政收入同比下滑5%,在各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五,仅超过山西、内蒙古、青海和广西。山东虽然上半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7%,但税收收入下降3.3%,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三大税种全面下滑。
张执中说,不少地方卫星电视台是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构,基本上转型不会有太大问题;而那些没法面对市场、行政功能重叠较多、又加大地方财政负担的单位,可能会在新一轮改革里受冲击较大。”
虽然铁饭碗不再像过去那样保险,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今年中国各地仍有高分考生不惜放弃入读本科院校,报考当地职业警校、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提前瞄准体制内工作。
据《南方周末》报道,一名高考成绩为672分的杭州考生,虽然可以报考省内最好的浙江大学,但仍选择浙江警察学院,以便“带编入学”。众多抱有相同心态的考生,推动警校分数线水涨船高,有些甚至超过当地名校录取线。
与此同时,中国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也从2020年的127.7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303.3万人,录取比率从53:1增加到77:1,显示考公务员的热度有增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