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比亚迪引爆自动驾驶价格战

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将在旗下所有车型中免费搭载先进的自动驾驶功能,为电动车价格战打响新的一炮。

比亚迪星期一(2月10日)推出自行研发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并将为21款车型搭载这个功能,消费者无需为此额外付费。

“天神之眼”分为A、B、C三个版本,适配不同价位的车型。

由于软硬件成本较高,A和B版本将搭载在腾势、仰望等比亚迪品牌高端产品上,并通过先进的计算和激光雷达,生成汽车周围环境的3D图像,帮助车辆绕过障碍物。

C版本则将搭载在售价7万元人民币(1万3000新元)至20万元人民币的海鸥等较为便宜车型。

这三个版本均支持多项功能,包括自动泊车、遥控出车位、自动超车等。这意味着比亚迪的大众款车型将具备一些通常只见于高端电动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月10日的发布会上,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互联网)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推荐新系统时说,这将开启“全民智驾时代”,并形容智驾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稀罕之物,更像是提高驾驶安全,减轻驾驶疲劳的必要工具。

王传福还自豪地放话,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的元年,那些没有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什么是智驾技术?

智能驾驶技术通过先进的感知与决策技术,使车辆能够实现部分或完全的自动驾驶,并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L1至L2为驾驶辅助技术;L3是有限制的自动驾驶;L4指的是车辆大部分时候可实现自动驾驶,不需要人类驾驶员干预;L5则是全自动驾驶。

目前,中国车企大多提供L2和L3级别的辅助驾驶技术,能在汽车转向、刹车等方面帮驾驶员一把。

“天神之眼”支持的功能属于L2辅助驾驶技术范围,但比亚迪声称已获得中国首个L3级别的辅助驾驶测试执照,因此后续或许能提供更高端的智能驾驶服务,包括允许驾驶员在车辆行驶时看电影或开视频会议,仅需要隔一段时间掌握一下驾驶权,确保车辆正在安全行驶。

彭博社报道称,将先进的辅助驾驶功能普及化,可能会帮助比亚迪进一步拉开与特斯拉、小鹏汽车等竞争对手的差距,因为后者尚未将类似技术应用于更具成本效益的车型。

车企股市动荡 有些企业“急了”

比亚迪放大招后,其他车企瑟瑟发抖,红彤彤的股价界面放大了它们的焦虑。

香港股市星期二(2月11日)开盘时,比亚迪股价大涨4.5%,创下历史新高,市值达到1320亿美元(1786亿新元),超过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斯特兰蒂斯的市值总和。

不过,比亚迪的竞争对手吉利汽车和小鹏汽车的股价,当天分别暴跌11.4%和9.2%,均创去年10月8日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被视为比亚迪最大竞争对手的特斯拉,当天的股价也下跌6.3%至328.50美元,市值在一天内蒸发超过2000亿美元。

据路透社报道,小鹏汽车拒绝对此发表评论,仅提及其创始人何小鹏于比亚迪发布会前在网上发表的评论。何小鹏当时说:“欢迎最近数家我非常尊重的头部车企发布智能化战略,加入智能驾驶全国甚至全球普及的开始。”

小鹏汽车今年2月在英国上市。图为在英国上市发布会上展出的小鹏G9电动车。(彭博社)

一直致力成为中国领先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的华为,也没有正面回应。公司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星期二在微博上写道:“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虽然没有明确提及比亚迪,但从该贴文的评论区看,网民普遍认为这是针对比亚迪的回应,并称余承东是担心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将重创华为的鸿蒙智行智能驾驶,“老余这是急了啊”。

余承东等科技或汽车企业高管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总部位于伦敦的咨询公司GlobalData中国市场预测主管曾军认为,包括小鹏汽车在内的其它车企面临巨大压力,“但他们很难效仿(比亚迪)推出同样经济实惠的电动汽车”。

智能驾驶价格战一触即发

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带有智能驾驶服务的车辆,售价均超10万元人民币。小鹏汽车今年8月将推出具备先进自动驾驶功能的经济电动车,售价为15万5800元人民币。小米SU7则提供两种智能驾驶版本,纯视觉版本的起售价为21万5900元人民币;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导航、可避免车辆碰撞的高端版则最少要24万元人民币以上。

此外,特斯拉也在中国提供全自动驾驶(Full-Self Driving,简称FSD)服务,但仅限于自动变道等操作,售价3万2000元人民币。

路透社报道称,特斯拉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在中国推出的FSD选项,售价6万4000元人民币,具备识别交通信号灯和停车标志的能力,可在城市道路上实现自主导航。

配备FSD的一辆特斯拉Model 3汽车于202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路上行驶。(路透社档案照片)

智能驾驶属于高科技领域,价格较高是情理之中。不过,比亚迪宣布将高阶智驾带入10万元以下市场后,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一下就变了。

彭博社引述分析人士称,比亚迪此举可能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再掀起一场新的价格战。

在比亚迪发布智驾系统一天后,中国车企零跑汽车在星期二推出一款采用智驾技术的新型电动汽车,售价低于15万元人民币,预示业内在智驾价格方面将愈发“内卷”的趋势。

除了比亚迪和零跑汽车,长安汽车和小鹏汽车等汽车品牌都提出推动智驾大众化的计划。《招商证券研报》认为,高阶智驾已迈过“尝鲜期”,预计未来两年将普及到10万元人民币至20万元人民币的汽车市场。

随着价格不断下压,车企运营智能驾驶的模式也将随之变化。

此前,大部分中国车企跟随特斯拉尝试智驾订阅付费的商业模式,通过区分智驾硬件的Pro版和Max版来提高高配版本的售价。

不过,若大多数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成为主流后,消费者会将高阶智驾视为车辆必要的安全性、便利性配置。

由于多数车企没有比亚迪如此完善的垂直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面对智驾这一需要高昂开发成本的技术,想要跟进自研的车企,必然需要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

但究竟有多少车企能够承担这螺旋上升的成本?它们又会否受到类似之前几轮价格战的冲击,被无情的市场竞争淘汰?

车企接入DeepSeek或加剧智能驾驶竞争?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就陷入激烈的价格战,推出的车型一年比一年多,价格却一年比一年低。长此以往,车企自然难以承受,外国汽车制造商重组业务,小型初创企业则被挤出市场。

如今,比亚迪、吉利汽车等多家车企已宣布将接入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软件,标志着中国车企开始角逐人工智能(AI)战场。DeepSeek的低成本,可能助力车企开启智能驾驶的价格战,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可以预见,中国电动车无情的价格战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直接受惠的将是消费者,但与此同时,价格战终究会达到终点,车企如果为了一味压缩成本而影响产品质量,最后为价格战买单的也会是消费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