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孟达:刀郎与蒲松龄

是被误读、过度解读,还是借刀杀人?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到底表达了什么,骂了谁,还是赞扬了谁。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乎可以用来注解《罗刹海市》现象。

在短短11天内创下80亿播放纪录,无疑是中国歌坛的一项奇迹。有人说它讽刺了歌坛,有人说它是一个时代的呐喊。那它讽刺了什么,呐喊了什么?人们首先得听懂这首歌的歌词“内涵”了什么?

但是,很多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听都不知道它唱的是啥。本来就已经很喜欢刀郎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我也是一样听不懂,急忙从书架上挖出了那本收藏了半个世纪,在上世纪70年代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繁体字版本蒲松龄《聊斋志异》,找出这篇《罗刹海市》,细读之,饶有趣味。原文估计有四千字篇幅,在刀郎的快刀下,改写成约500字的歌词,原文艰涩,歌词版则增添了许多意象,恐怕蒲松龄老师若活到今天也听不懂。所以,谁也没有资格怪网民和歌友没有文化。

罗刹,佛经中的恶鬼,恶鬼国以丑为美、以是为非,明显是在讽刺现实中的善恶不分,要在这黑白颠倒的国度里活下来,就得迎合现实,违背常规。

20年前,刀郎初出道时,一把沧桑的嗓音叫不少人听出不同的味道。20年后的今天,他的嗓音依旧沧桑,还带点魔性。刀郎这次以东北二人转小调风格唱出,说他批判为迎合规则而丧失原则的人,说他为自己过去受到的委屈吐槽其实也都可以。他歌声中的“马户”和“又鸟”,也有所本,却是在《聊斋》原著中所没有的。

出生于四川,原名罗林,据说年轻时去到新疆,被刀郎族人的歌声所迷惑,他因此取名刀郎。但他的出现,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独特现象,不被歌坛的几位大哥大姐所接受。不少人因此对号入座,“马户不知自己是驴,又鸟不知自己是鸡”,绘声绘影地套在某哥某姐的头上。

刀郎歌唱得好,文字功力也不弱,他读懂了蒲松龄笔下的罗刹国的意涵,把隐隐晦晦的小说浓缩成意境新奇的歌词,产生巨大震撼力。这是歌曲成功的地方。

多年来,《聊斋志异》给香港电影界提供了不少题材,如《侠女》一篇文字不长,却被大导演胡金铨拍成了上下两集的同名武侠片,徐枫演活了蒲松龄笔下那个“艳如桃李,冷如冰霜”,身藏匕首的侠女形象。胡金铨给影片注入禅意,英文片名叫做“A Touch of Zen”,1976年在康城影展得了奖,轰动一时。

1960年代长城电影公司拍的《画皮》,由高远和朱虹主演;《聂小倩》在60年代也被大师级导演李翰祥拍成电影《倩女幽魂》,男女主角赵雷和乐蒂演书生与女鬼,乃一时之绝配。这两部片中都透露出一种古典美,为早期华语影坛最经典的鬼片。后来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在80年代翻拍《倩女幽魂》,由张国荣和王祖贤主演,以新时代的视觉效果和电影节奏,把鬼片带上另一层次。

这回刀郎取材《聊斋》创作歌曲,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此掀起一阵舆论浪潮,不管是批评或是赞美,都证明艺术的创作无界限。《聊斋》精彩的故事多得是,但接下来如果更多人争唱《聊斋》,则可能是音乐界的灾难。

《罗刹海市》到底唱衰了谁?

马来西亚人也来凑热闹,说歌中的“马户”正是前首相马哈迪。说得也有道理,马哈迪的种族主义论调唱了几十年,近日如火如荼进行的六州选举中,他还是唱得自得其乐,正是“黔驴技穷”,可老马不知自己是驴。“又鸟”说的是另一前首相纳吉(中国称纳吉布),更是绝妙。因为痛恨他的马国华人一直都称纳吉为“那只鸡”,又鸟不知自己是鸡,说的不是他还会是谁。

其实,《聊斋志异》里也还真的有个“刀郎”。话说明末,山东一个叫章邱的地方,经常有强盗出没骚扰老百姓,地方出动官兵平乱,被捕的强盗都要砍头。一日10多个大盗被押往刑场,一盗认得其中一名官兵是个快刀手,于是对他说“闻君刀甚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这位快刀手便叫他跟紧他,到了刑场,“出刀挥之,豁然头落”,头颅骨碌碌滚出数步之外,还转过头来赞一声“好快刀!”刀郎粉丝不可错过这篇《快刀》。

蒲松龄,女真族,是个落第秀才的命,从21岁至63岁考了六七次乡试皆不中,毕生精力专注完成的《聊斋志异》是他愤世嫉俗的写照。

汉朝司马迁写《史记》,文末有“太史公曰”的评语,聊斋故事有类似笔法。《罗刹海市》文末“异史氏曰……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尔”,终于点出了这则故事的旨意。至今各方评《罗刹海市》一曲,忽略了原版故事的微言大义就在“海市”二字。“海市蜃楼”形容,世间一切善恶美丑不过是一场虚幻,狗苟蝇营,勾心斗角,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聊斋故事充满警世之言,或影射,或隐喻,读者各取所需,人们网上网下众说纷纭,岂知世事祸福难料。刀郎若不是过去受歌坛大哥大姐的针对,今天也不会有报复性的复出。投射到今日的国际局势,美国发起群殴,抵制围堵中国,中国发奋图强,总有突围出口气的一天。这也可作为《罗刹海市》的政治性解读,不知刀郎同意否?

一曲《罗刹海市》可以让人无限上纲上线,可见刀郎之功力、蒲松龄之魅力,鸟鸡马驴,是耶非耶?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