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彭博社

作者:Betty Hou

四年前,台湾曾坐拥全世界最大的海外中国大陆债券指数型基金规模,如今这块市场却濒临归零,体现两岸的金融与经贸脱钩一步步加深,而其背后有着政治对立之外的更多层原因。

当时对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台湾寿险业者来说,在本地发行、追踪中国大陆债券的指数型基金(ETF)是追求高利的热门标的。然而据彭博汇编的数据,中债ETF在台湾的总资产规模已从2019年底峰值的逾1800亿元(新台币,下同,约76.58亿新元),骤降至目前仅余不到4亿元,呼应近年外资大规模撤出中国股票和债券的景况。

这块凋零的市场反应了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多元化与中国经济放缓等大环境因素底下,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贸与金融连结已不复以往紧密。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无论台湾1月总统大选结果如何,这种脱钩都将持续下去。

以下是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疏远的几个面向:

金融市场

2018年,台湾的元大投信率先推出本地第一支追踪中国大陆国债与政策金融债的ETF,吸引机构投资人买盘蜂拥而至,也搭着当时投信业者纷纷为寿险业者量身订作连结海外债券ETF的风潮。

这类金融商品为保险公司提供另一海外投资管道。有别于台湾的低利率,当时人民币计价债券的收益率可观,而有北京政府和政策性银行背书,令市场对此类债券的信用相对放心。

然而这些利多在之后几年一一逆转,关键的转捩点莫过于2019年末台湾金管会祭出的投资限制,要求保险公司不得持有BBB-评等以下的债券ETF,而由于中国大陆政金债多数未受国际信评公司评等,这项法规实质上形同禁止寿险业者布局中债ETF。其后美联储大举升息、中国大陆的债务风暴更在2022年加速令台湾投资人琵琶别抱。

中债ETF料很难在台湾重现荣景。凯基证券指出,台湾法规未松绑的状况下,中国大陆债券ETF欲重得市场青睐,尤其是吸引持有广大资金的寿险业者,需要中国大陆更广泛地接受三大信评对其企业进行评价。

银行业曝险

台湾银行业也正不断地减少在中国大陆的金融足迹。据台湾金管会数据显示,台湾银行业在中国大陆的曝险金额已连续10个季度刷新纪录低点。

不论是冠病疫情引发的供应链大乱、美中贸易战或是两岸地缘政治疑虑,寻求“中国+1”的分散营运策略已然成为全球趋势,许多公司将业务迁出中国,或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以管理供应链风险。

台湾金融机构也跟随企业客户朝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扩大发展,例如,国泰世华银行在东南亚扩大召募员工;台湾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富邦金控则自疫情暴发以来已限制在大陆地区曝险。

企业投资

经济部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减少近四成,若趋势不变,全年将创2019年以来最大跌幅。

法国兴业银行驻大中华区经济学家Michelle Lam表示,过去七八年来,两岸在投资和游客来往方面的连结确实出现了松动的迹象,部分归咎于两岸紧张的关系加剧。她说道,民进党执政、持续延烧的中美贸易战,以及其他地缘政治因素也发挥作用。

不过,即使支持两岸强化交流的国民党或民众党在1月的台湾大选中胜出,两岸脱钩的走势也不太可能逆转。

“如果一家公司在东南亚盖了新工厂,它一定会不断地分配营运资源到那里,并转移订单,”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书菲受访说道,“不可能因为两岸紧张局势缓和就停止这样做。”

贸易往来

贸易方面,中国大陆占台湾总出口金额的比重也见下滑。今年截至10月,中国大陆及香港约占台湾总出口金额的35%,与2020年的44%有显著落差。台湾出口到中国大陆的贸易品项中,从食品到机械设备几乎所有类别都有所下降。

尽管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仍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枢纽,但随近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加上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的补贴减少,它的吸引力已不如以往。美国政府对北京实施出口禁令,地缘政治压力高涨也凸显风险。

两岸关系无疑是历次台湾大选的主要议题,该分该合以及加入区域协议分散风险也是此次焦点。国民党参选人侯友宜强调有必要与中国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商业往来。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则提到希望促成加入由中国大陆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

台湾在2020年申请加入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但至今仍悬而未决,中国大陆在背后的阻挡为最主要障碍。现任副总统并为民进党候选人的赖清德曾表示,他将继续推动台湾顺利加入该组织。

“毫无疑问,此次总统大选的结果将对未来至少四年内的两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大华银行经济学家Woei Chen Ho认为,“不过,多元分散的思维是更广泛的全球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