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豹:扭曲的台湾民主选举

因着近年国际政治的变化,尤其中美在外交角力的争执点聚焦在台湾海峡及亚太地区,1月13日的台湾选举自然成为国际瞩目焦点,它的结果有可能牵动中美两大强国下一步外交关系的发展。

台湾号称华人民主灯塔,且顺利历经数次选举及政党轮替的经验,按理民主的表现应该是越来越成熟,并获得多数人信任。然而,情况似乎并非如此,尤其是去年12月竞选活动开始以来,种种“伪民主”或破坏民主的案例堂而皇之地发生,各种严重扭曲或破坏民主游戏规则的事件或现象,不免令人对台湾所标榜的民主感到怀疑。

在台湾过往无数次的选举经验中,选前做民调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它被视为民主社会的一种理性表征,代表着社会可以公平对待不同政治立场的公民,以及公民除了秘密投票外,另有一种可以表达自由选择的机会,无惧于被对付的可能。因此,一般学者认为,民调与最终开票结果的准确与否,可以作为反映民主社会开放程度的一项指标。

此次台湾大选,由于形成三角战,而且,据说三方皆势均力敌,因而就有形成操作所谓“弃保”之可能。这时,媒体的“带风向”也就成了关键力量,尤其又以公布所谓的民调结果成了利器,它可以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在三方割据的情况下,一般人的投票心态会考虑:当认为自己支持的人可能不会当选时,不愿自己投下的成为废票,据说因而会转向“不让自己不喜欢或讨厌的人选上”,这也就形成弃保。因此,这也就是为何有人认为选举是“在多个烂苹果中选一个比较不那么烂的”,甚至,“仇恨值或讨厌值少是决定投票行为”(俗称“赌烂票”)。这也就是为何民主选举文宣竟多以互挖疮疤或泼粪为主,政策主张反而没有太多人在乎。

在媒体加入报道民调的同时,很少人会去细心追究这些民调结果背后的根据(科学、方法),因此,所谓的客观基本上也是无从判断的。如果仅仅是失准也就算了,但它往往不是一句“假民调”就可了事的,因为它实质上已经构成一种介入选举的操作,以民调来带风向,左右选民投票意向。这次台湾选举的扭曲,即是与某家公司漫天公布民调有关,它无法使选民冷静地根据自己的意向来投票,民调被操作成刻意暗示某一组人选已出局,即有可能逼使支持此组的人因为害怕(仇恨)另一组可能选上而将票转移。

再者,台湾的有线或无线媒体,很少不带有政治偏向,从各电台政论节目上的主持人、受邀来宾、讨论题目的设定等,都可以清楚看到背后的立场,所以有说这是“媒体选前压宝”,公布民调即可隐匿倾向,形成表面的客观。因此,公民就此可能会转而更多寄望于政府机关的选举活动,如公办政见发表会、公视的平衡报道等,希望取得合理公平的对待。

然而,所谓的“公家”实际上也就是执政党在占有行政资源的优势下,间接使用一些低劣操作手法,造成偏袒或行政不公。近日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办第一场政见会,却主要让给某些亲政府的媒体转播权,表面是让各组候选人可以公开表达意见,实际是在现场直播进行时,竟在执政党的对手发表政见时插广告,广告词的声音盖过发言;甚至更恶劣的,是在某候选人发言时,同时插入批评该党的宣传广告。

“消音”是剥夺选举自由

这种“消音”的做法己明显违法,但选委会却推脱给转播单位,转播单位则说是系统问题。由于“发生系统性问题”在直播的时候,对象又是执政党以外的两位候选人,是意外或是刻意介入,已对在野阵营代表造成不公。选举委员会不仅未表达纠正,媒体业者也未公开道歉,选举不公的现象竟发生在“公办”活动上,已对此次选举造成根本性伤害。这将埋下选后各种冲突的可能。

民主选举的前提是资讯公开,选民有知的权利,并根据他所听到或看到的做出判断。换言之,“消音”是剥夺了民主选举中的自由,因为在资讯获得受阻,以及选举规则偏袒或不公之下,无论结果如何,都已不是一场公平及干净的选举。在此之前,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民办”的座谈会,邀请了三位候选人出席表达教育政策和理念,令人意外的是只有一位候选人接受邀请,而公共电视台在播报这则新闻内容时,完全没有提及这位候选人发表的相关内容,甚至干脆还说三位候选人都缺席,但明明唯一候选人是通过视讯与教师公会代表沟通对话,公视的新闻则巧妙地做出报道。

民主社会的前提是自由,自由不仅是指自由选举,因为自由的选择之所以可能,是建立在资讯的公开、透明、公平等方面。当资讯被媒体操作、不同政见未获得公平或对等的报道,这已明显为此次选举结果留下巨大的疑问。令人忧心的是,选后的台湾将会因为选举的不公或刻意的操作,埋下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因子。

作者是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