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中国提拔海军将领应对美国印太战略

美舰频频在周边海域出现,以及南中国海、台海紧张局势的不断升温,使中国意识到海军在应对印太战略中的重要性。

近期,中国火速提拔海军司令员董军为国防部长,接替被免职的李尚福。胡中明则晋升为上将,接替董军担任海军司令员。董军是第一名有海军背景的中国国防部长,他和胡中明的火箭式提拔,体现了海军在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上升的地位,也反映出在海上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印太战略的迫切需要。

视美国印太战略为海上安全重大威胁

美国的印太战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实施,拜登总统上台之后得以延续,目前已成为美国亚太地区政策乃至全球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印太战略的重要内容包括美国联合志同道合的国家,确保海上航行自由,定期穿越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以及东海等海域。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落实,南中国海、台湾海峡等热带海洋地区,成为了中美博弈的主要战场。

从历史上看,中方与美方进行军事较量时所依赖的军种,经历了从陆军到战略导弹部队再到海空军力量的转变。在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陆地上和美军展开正面作战,中美关系全面恶化。在此后的冷战岁月里,中国逐步独立研发出核武器和远程洲际导弹,在与美军装备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保持了战略核威慑。

核导弹等战略核威慑手段的首要目标,在于阻吓对手而非用于进攻,是实力上处于下风国家的优先选择。当掌握战略导弹的第二炮兵部队在2016年升格为火箭军之时,这一核威慑手段在中美博弈中的分量更为凸显。曾担任首任火箭军司令的魏凤和上将,于2018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继任者李尚福虽非直接来自火箭军,但也是著名的火箭工程师与航天专家。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将导弹等战略威慑力量视为对美军事战略中的一张王牌。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逐步发力于中国周边的海域,尤其是加强第一岛链的包围圈,和增加与盟友的海上军事演习以及联合巡航,中国开始感觉,光靠传统战略威慑,不能应对来自海上的安全挑战。美舰频频在周边海域出现,以及南中国海、台海紧张局势的不断升温,使中国意识到海军在应对印太战略中的重要性。近期,中国与菲律宾有关南中国海岛礁主权争执激化,台湾民进党政府对大陆政策日趋强硬,更促使中国加强海军建设,应对海上安全问题。

“灰犀牛”将来自海上?

作为大陆国家,中国的军事强项在于陆军,海军是长期的一项短板。在内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海军,以及美国舰队的干预,没能打过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遗留至今,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未能实现统一的超级大国。

如今,美国印太战略不断加码,西太平洋变得颇不宁静。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为了达成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进行了20多年的漫长谈判,但目前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菲律宾总统小马可斯在访问美国印太司令部总部时指出,由于进展有限,菲律宾已与马来西亚和越南等邻国接触,讨论单独达成南中国海行为准则。

虽然中美已恢复一度中断的军事接触,但海上政治互信仍然缺乏。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都视对方的海上行为咄咄逼人,都把加强海军力量视为当务之急。近期,媒体公布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已进入建造尾声,甲板上三条电磁弹射轨道首度曝光。这意味着更先进的弹射起飞,将取代现有两艘航母采用的滑跃式起飞。最近10年,中国海军下水吨位长期保持高位,而更大规模的造舰计划还在继续。这刺激美军加大海军投入,力图保持海军装备的优势。

美国也要求盟友如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加大海军投入,以应对不断崛起的中国海军。

近现代史表明,崛起的大国往往视造舰和庞大的海军力量为现代化工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与现有霸权国争夺影响力的利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崛起的德国与英、法等国陷入了建造无畏舰的造舰竞赛,这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战的爆发。即便一战的结束也未能停止造舰竞赛,英、法、美、日之间不得不通过达成《华盛顿条约》来限制竞赛,以弥补《凡尔赛条约》的不足。《华盛顿条约》后来也没有得到各列强的认真遵守,美、日海军竞赛的激化,最终促成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当前形势下,东亚海上安全局势不容乐观。各国之间连类似《华盛顿条约》的约束也没有,而热点问题没有降温迹象。近年来,国际安全领域的“灰犀牛”层出不穷,如乌克兰战争、中东冲突等。2024年的“灰犀牛”会否来自海上,值得各方警惕。各国加强军事沟通,保持交流管道畅通,将有助于防范东亚地区的“灰犀牛”。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