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媒体人任何时代都大有人在,就算频频得国际奖项,也鲜少被“封王”。
港剧《新闻女王》在无线电视台的颁奖礼上,囊括八个奖项,包括最佳剧集和最佳女主角,香港观众对这部剧集的喜爱可见一斑。甚至有媒体形容,佘诗曼所饰演的新闻女王Man姐“神级演出,连眉毛都有戏”。
作为新闻从业员,我怎么看这部剧集,是好些朋友好奇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女主角确实演技精湛,但剧情太戏剧化,与现实的差距很大。
相信不少读者都还没看过剧集,我在这里不好剧透,就只谈谈一些观后感。
首先,我认为“新闻女王”一词的使用就有待商榷。虽然出色的媒体人任何时代都大有人在,就算频频得国际奖项,也鲜少被“封王”。个中道理不难理解:新闻向来都是集体作业,很难由一个人“独撑”整片天。
此话怎么说呢?记者采访,编辑把文字、照片或视频等修饰后上载到网路的不同平台,不论报章或电视等传统媒体,都是集体作业。一名记者可以追到独家新闻,但新闻的呈现需要照片和其他视觉元素的衬托;平面新闻要有专人打个吸引人的标题,电视新闻要有精彩的剪辑;一则新闻要放到哪一版、电视或电台新闻哪个时段的第几则新闻,篇幅又能有多少,这些绝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
说实在的,报道一则独家新闻,记者很多时候要取得上司的信任,上司要肯定新闻的价值,才能争取到合适的版位或广播时段。换言之,如果上司基于种种原因,不认为记者辛苦经营的新闻值得报道,或担心新闻出街后的观感而裹足不前,任职于有关媒体并把报道所有权都上交给公司的记者,就得想方设法证实新闻的价值或影响力。
如果不论透过什么途径都无法让新闻出街,记者恐怕就得期待再为新闻增值的机会,断然不会像剧中人物那样,刻意把公司不播的新闻内容,让竞争的新媒体使用。
就算最终跟公司撕破了脸,记者估计也只能感叹与公司理念不同,甚至萌生去意,而不是让别人用了新闻内容,自己还留守原来的岗位。
除了自己的努力、上司的支持,一个记者要透过苦苦经营的人脉,才能换取新闻人物的信任,以及重要的新闻线索,而且还要反复证实探听到的消息无误。这也就是说,好新闻要依赖好些人来完成,那又何来能轻易让新闻内容“起死回生”,就算被恶搞、提词器一片空白,也能凭记忆报新闻的“新闻女王”?
当下,世界各地的媒体都在感叹越来越多人选择回避新闻(news avoidance),这一方面是市面上充斥着虚假信息,让人不敢相信,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呈现疲态,不想再接触一些会让自己更加不开心的负面信息。
再说,好些地方的民众都认为信息已被政治化,媒体是当权者用于攻击对手的有利武器,更导致人们回避新闻。
这也说明为什么世界各地的媒体,正努力了解受众的口味和需求,希望以服务型的新闻(service journalism)取悦受众。这样一来,不管是读者、观众或听众犹如消费者,不少媒体透过不同形式或呈现手法,提供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内容。这可以是罗列如何疏通洗脸盆,或改善亲子关系的信息,或介绍方便旅游时阅读的好书等等。
不少新闻从业员始终相信,惟有透过提供好的、有用的信息;惟有让人们相信新闻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能透过内容来改善生活,才能扭转人们回避新闻的趋势。
笔者认为,惟有内容才是王者,新闻从业员所扮演的角色,是把信息消化、包装,再呈现出来;挖掘独家新闻或经营深度报道的记者,是以专业、经验和人脉等,为受众报道一些他们没广泛涉猎的课题、现象或趋势。
(作者是《联合早报》政治新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