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主张中日韩向亚细安学习,并非要建成一个东北亚版本的亚细安机制,而是要学习亚细安背后的地区主义的理念和信念。亚细安是一个被过低评价的地区主义成功案例。

中日韩峰会5月27日在时隔四年半后在首尔举行,发表了内容广泛的联合声明,意味着东北亚地区合作的重启,值得欢迎。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此次峰会召开的背景和成果也有不同分析。有的认为中日韩合作重启,是中国为了缓解美国在东北亚拉拢同盟压力的需要,有的则认为尽管峰会召开但安全问题毫无进展。就在峰会结束当晚,一些国际媒体报道朝鲜发射疑似导弹的飞行物。

东北亚地区可以说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具有讽刺意义的地区,一方面中日韩三国分别是世界上第二、第四和第13大经济体,三国贸易额接近8000亿美元(约1.08万亿新元);但另一方面,以朝鲜半岛为代表的安全问题长期困扰,三国合作也常常因为双边关系的动荡受到影响,东北亚地区机制化程度很低。在当前美国强化同盟体系对抗中国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在逆境中推动中日韩合作在内的东北亚地区主义,开发可持续的新动能,是一个紧迫课题。笔者认为,这须要中日韩虚心地继续向亚细安学习。

有人会认为,东北亚和东南亚差异明显,两者没有可比性,东北亚不可能学习建设出一个亚细安式样的地区组织。诚然,这两个次地区不仅经济体量大相径庭,中日韩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而亚细安中只有印度尼西亚是;朝鲜半岛核问题这样的硬核安全困境,在东南亚并不存在;美国在日韩有大量驻军,在东南亚没有。但是,笔者主张中日韩向亚细安学习,并非要建成一个东北亚版本的亚细安机制,而是要学习亚细安背后的地区主义的理念和信念。笔者十多年前在拙作《国际政治中弱者的逻辑:东盟与亚太地区大国关系》一书中专门探讨过亚细安作为中小国家组成的次地区组织,不仅维护区内和平,还长期组织大国参与多边架构的“弱者”的成功逻辑。亚细安是一个被过低评价的地区主义成功案例,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要真正前行,须要继续向亚细安学习。

首先,中日韩作为长期以来更加习惯于双边主义的国家,他们的多边主义经验,是在亚细安的教化和带领下发展起来的,中日韩合作的起点本身,就源于亚细安框架。由于冷战原因,长期以来,美国在东亚地区建构了中心—轮辐(hub-and-spokes)的双边同盟架构,日韩是主要盟友,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的双边关系,几乎占据两国外交的全部。

冷战结束后,亚细安积极扩展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关系,并在1997年主导建立了亚细安加三框架,中日韩首次通过间接方式,实现了三边联系。2008年,中日韩正式建立相对独立的三边合作框架。过去10多年来,中日韩框架因为三国双边关系的问题经常受挫,而亚细安加三框架始终为三边共同维系对话渠道。亚细安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求和平与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也对三国起到提醒作用。

第二,亚细安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除了欧洲以外,最为成功的地区主义范例,不是因为亚细安复制欧盟模式,而是发展出不同于欧洲主义的路径。亚细安的特色常常被人们总结为强调协商、非正式等“亚细安方式”,但笔者认为,亚细安理念最大的特点,是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亚细安处理安全问题上的做法。亚细安没有像北约那样建立集体防卫体系,但是并没有排斥成员国家保持与域外大国的双边防卫安排。

东南亚地区的多样性,意味着各国的安全认知也是多样,有的国家威胁来源于民族国家统合进程中的内部不稳定,有的则是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后的社会不稳定。如果按照北约模式,预设一个假想敌的集体防卫安排,不仅会造成地区进一步紧张,还会造成国家有限资源投入错位。因此,亚细安从一开始就拒绝搞集体防卫安排,而之前美国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也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亚细安也尊重一些国家要保留双边防卫安排的立场,例如美菲同盟关系。这对于东北亚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历史形成的日美和韩美双边防御安排可以保留,但如果美日韩发展成为三边的集体防御体系,那将意味着极大改变了地区战略平衡,造成更大的地区不稳定。

第三,亚细安地区主义的成功,还得益于各国领导层长期以来聚焦国内经济发展,须要积极谋求地区稳定的战略认知的交汇点存在。不少人认为,亚细安成立的目的是冷战中为了反共,事实上,亚细安创始成员国的领导人很清楚,真正的安全威胁是经济落后贫困引发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亚细安成立后,成员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争,成员国之间也没有因为其他成员国发展起来,就担心会威胁自身。这实际上已经一定程度上达到安全共同体的水平。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得益于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环境。当前东北亚关系中,朝韩之间的安全困境,以及日本的中国威胁认知,让真正的地区主义进展缓慢。中日韩都面临少子化、老龄化、技术革命等挑战,聚焦经济发展,应该成为三国可以达成的跨国共识。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就须要三国维护稳定的地区环境。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