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渐进式的体育梦想

新加坡人对我们的奥运选手的反应,或许不容易为外人所理解:真诚地为一面铜牌而欢呼,对那些没有得奖者绝不唾弃,这才是渐进式改变中,我们更愿意看到的。

1973年国家体育场落成,建国总理李光耀主持开幕时说:“我们的人口既然只有200万,我们不应该不自量力,浪费时间妄想培养金牌运动员,不论是世界运动会、亚运会,或者半岛运动会。金牌运动员不能为小国带来什么国家利益。对拥有庞大人口的超级强国而言,在体育项目中的优越表现有益国家的宣传,以此向其他人说明他们的政治体制更为优越。但是小国要这么做是愚蠢和浪费的。”

他说:“任何奥林匹克理事会理事(全国奥委会前身)或属下的任何团体,如果准备要说服出色的男女运动员,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进行训练,成为金牌得主,那么他们将发现热忱用错了地方,而且经费也将被切断。这是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运动员不义的。第一,他们不大可能晋升世界级;第二,青春过后,这些期望打破纪录的运动员又将怎样?”

我不知道当时的运动员听了这些话有什么反应,他们如果有体育梦想,会不会立即梦醒。

他在演讲中其实还计算了国家对体育场的投入与期冀回报的账目。以现在的角度看,这是缺乏想象,过于现实吧?但事实是,当时新加坡独立才不到十年,人均GDP不到2000美元。国家资源有限,却还把数千万元投资在国家体育场,为的是那年9月得当东南亚半岛运动会的东道国。李光耀指这笔钱是“社会投资”,鼓励全民积极锻炼,保持健康。   

时过境迁,30年前我应征当记者时,面试的问题之一,是对“卓越体育2000年计划”的看法。

我忘了自己怎么回答面试官们。1993年新加坡选手在东南亚运动会上表现突出,赢得50面金牌后,时任总理吴作栋在慰劳会上说,在体育赛项取得卓越成绩能助长国家的声誉,加强国民的团结精神,也符合新加坡的国策:尽己所能,精益求精。他宣布政府将增加对卓越体育计划的拨款,也希望民间相应增加赞助。

数月后,当时的社会发展部和体育理事会联合发表计划详情,原来的卓越体育计划从每年250万元的预算,增加到1000万元——政府负担400万,博彩公司400万,再向商家筹款200万;主攻七个重点体育,另有七个体育类成为“优选”,准备投资后坐收更多大赛奖牌。

无论如何,我的工作总算有了着落,当上体育记者。同年,报社予我机会专访赢得亚运金牌的帆船好手陈智龙医生。亚运会金牌的国家价值,是25万元的赏金。

当然,陈智龙医生不是因为有了卓越体育计划才成为重赏之下的“勇夫”,他训练多时,在海上体力智力心力并用。而我采访的其他运动员,有的球打得不错,但要专心致志成为运动员,又似乎心猿意马。他们顾虑很多,因为新加坡出个飞鱼洪秉祥似乎是偶然的,当个专业运动员毕竟不是社会上正常的选项。

我为了一个专题,采访一群花额外时间接受羽球训练的孩子,他们兴致勃勃,家长也是。问到他们长远打算,我就深切感受打球在新加坡,大概只能是小时了了的事,似乎印证了李光耀的说法,又或是李光耀的定调,也深刻影响着大多新加坡人的思维模式?

到了2001年,吴作栋总理宣布五年拨出5亿元,要在2010年成为亚洲体育十强,除了设立体育学校之外,政府也筹划把国家体育场改造为体育城。

他说的这段话,我们今天再看一遍,应该感觉熟悉:“推动新加坡体育发展,将使我们有很大收获。它会让我们更加全面和充满活力,也将使人民更加团结,并且在追求学业的成功之外,开创新的成功之路。”

新加坡体育相关的政策再往下说,让人越来越振奋。新任总理黄循财上星期天(8月18日)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勾勒位于加冷的体育城周边未来发展的图景,包括原本位于北部的体育学校将搬迁到这个地段。体育城一带土地价格不菲,黄总理和宣布细节的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唐振辉,后来都没有提到政府整体投入的数额。他们用举国之力支持体育事业,强调的是超越奖牌的精神:毅力、坚韧和永不言败。

50年后的体育发展项目依然是国家必须的“社会投资”,但它的目标早已超越鼓励全民运动,而是满足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形而上的需求。前人在资源上的积累,让新一代领导人站在有利的位置,思考如何分配资源,包括通过分配资源的方式,体现新的愿景和所要展示的精神。

或许是年岁渐长,我在听到一些新政策宣布时,经常咀嚼新加坡这数十年内一些思路和政策的变化。建国以来在同一执政党治理下,新加坡发展的思路强在有延续性。当然,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与个人的条件都在发生变化,许多政策也因应时代变迁而调整。尽管过去都说要翻遍每一块石头,不过我们的调整往往是渐进的。

这次黄总理宣布的体育发展计划,宣布的时间点和情境,倒是很有意思。最近新加坡运动员墨士廉得到水翼风筝板铜牌,其他参加巴黎奥运的选手展现了斗志而没有斩获,让这个准备计划减少功利主义色彩,增添一个年轻而准备大展拳脚的国家的诚意。新加坡人对我们的奥运选手的反应,或许不容易为外人所理解:真诚地为一面铜牌而欢呼,对那些没有得奖者绝不唾弃,这才是渐进式改变中,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我们渴望金牌,但同样重视过程,尊重运动员个人的付出和努力,并且准备鼎力扶持。这样的国民素质与国家精神,比只会点数奖牌更为强大。

下周,新加坡还有10位残奥会选手在巴黎参赛,我们还要为他们加油打气。

(作者是华文媒体集团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