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房屋也要有养老金了。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这三项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目前正开展试点。其中,房屋养老金个人的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已经建立,试点的重点是政府将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存量时代。如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镇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过30年的房屋占比已接近20%。这意味着,需要维护、改造的老旧房屋数量规模已不可小视,并仍将快速扩大。

在此番现实下,建立可持续的房屋“养老机制”,已有越来越大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开始在全国22个城市试点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可看作是对此的一种积极回应。

但从舆论反馈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到底如何建立,与之前购房者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又如何衔接,社会有不少疑问,甚至出现了一些担忧。如公共账户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就是一个焦点问题。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仍处于调整过程。这个基本面之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资金来源,也即未来老旧房屋维修保养的成本到底如何合理分担,确实是一个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

对业主来说,在已缴纳住宅专项维修基金之外,若还需支付更多成本,这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负担,也将提升房屋的持有成本,从而可能引发房地产市场交易的新变化。比如,会不会进一步刺激部分业主出售多套房产,而购房者的观望心态反而加剧,继而增加去库存压力,值得正视。

从政府侧考虑,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加大,要为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增加大规模投入,这同样不该忽略可能产生的新压力。有专家分析,“按一定比例计提项目土地出让金,维修基金的增值收益、财政补贴、创设配套金融产品等,或是重要探索方向”。但当前土地出让收益明显下降,要在这里面开辟新的用途,挖潜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也存疑问。

因此,综合各方面的现实条件看,建立资金充裕并可持续发展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找准各方的利益平衡点,还是得“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的筹措需要因地制宜。包括资金来源及归集进度,都应视各地实际情况予以灵活性处理的空间。毕竟,不同地方房屋“老化”程度和规模有差异,财政收支情况也不尽相同,应鼓励创新方式方法。这也正是各地开展试点的价值和任务所在。

二是要坚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如时下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基于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权、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等,就有不少举措要推出。这方面的改革若能及时推进和落实,地方政府筹集房屋养老金便可获得更好的外部条件支撑,避免将压力留给业主。

除了资金来源问题,对于房屋养老金机制具体如何运作,社会也不无疑虑。众所周知,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在使用中,普遍存在着申请麻烦、使用困难的现象,导致大量资金处于“沉睡”状态,未能发挥实际作用。那么,房屋养老金避免这一情况,让业主有真实获得感,就能增进社会的认同。

总体上说,目前围绕房屋养老金的诸多疑问,其中不少都还需要在试点中找到一个清晰而合理的答案。在此之前,社会不妨给予耐心。

当然,该项政策事关民生,牵涉面广,面对当前的各类解读、猜测,甚至出现的一些谣言,相关方面还是有必要积极回应好社会关切。这有利于明确各方预期,契合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的需要,也能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创造好的社会氛围。

撰稿/吴振  编辑/徐秋颖  校对/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