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进步,让去年过世的华语流行乐坛天后李玟“复活”了。
最近,一部有关李玟的AI生成视频在微博疯传。视频中,李玟妆发完整,脸部表情也相当自然,她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嘿你们好吗?我是CoCo李玟。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感到惊讶,甚至有些不真实,但请相信我,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感激的时刻,因为我有机会通过这段视频与你们相聚……”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粉丝的疼惜。
李玟去年7月因抑郁症轻生离世,终年48岁。
仔细观察,除了嘴型和声音有些不同步,李玟在视频里的神态,似乎与真人没有多大区别。或许正因如此,视频一经发布后迅速被许多怀念李玟的粉丝观看和转发。有人说:“看到视频真的会泪崩,感觉李玟一直活着。”也有人说:“真不觉得她离开了。”
不过,许多网民认为,通过AI还原出李玟生前的样子,不仅是对李玟和她家人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情感的不负责任”。其中,更有网民愤怒表示:“我们喜欢的是有灵魂的李玟,不是一堆数据的复制品!”“用AI复活这种行为,尽管是打着温情的名义,实则是在消费已经离去的人。”“李玟的家属有同意这样做吗?如果没有,这是二次伤害他们!”
用AI复活李玟的话题迅速点燃舆论场,并在上周登上微博热搜。
在舆论海啸下,发布这部视频的网络博主自称,他是应李玟粉丝的请求才义务制作的,并为自己的举动辩解说:“这种不是模仿,只是表达对CoCo的爱。第一我是免费的,第二我是注明了AI生成。”
这名网络博主还说,制作其他逝者的视频要收取588元(人民币,下同,约111新元)的费用,同时强调制作、发布逝者虚拟视频,只要不用作商业用途,就不会有被逝者家人追责的风险。
除了李玟以外,被AI复活的还包括巨星张国荣、台湾演员高以翔、大陆演员乔任梁等已故的公众人物。他们在视频中的开场白,基本上都是先问好,接着再诉说对粉丝的思念等暖心话语。
然而,乔任梁父亲向《潇湘晨报》表示不能接受儿子被复活的影像,希望有关视频尽快下架。他怒斥道:“他们未征求我们同意,是我侄女刷到视频发给我的,这是在揭伤疤。”另据红星新闻报道,高以翔生前经纪人也转达高以翔家人的意见称,不希望高以翔肖像被他人任意使用。
用AI复活名人合法吗?
从网上不同声音来看,网民争论的重点,集中在未经亲属允许就让公众人物“复活”。
央视网引述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说,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
张凌寒直白指出,很显然粉丝如果想复活明星的话,很难真正取得死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侵权行为。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赵良善也告诉《成都商报》,目前技术支持下的复活,本质上是利用深度合成技术生成虚拟人或者数字人,需要使用逝者的人脸、声音等各种数据,配合自己的目的制作相应的内容。
但中国《民法典》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
他强调,逝者的肖像、名誉权,仍受法律保护。《民法典》明确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北京市汉鼎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何智娟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进一步说,AI复活是否合法,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了近亲属的授权。如果被复活的对象身份特殊,还需取得相关机构的授权。
何智娟还表示,需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是名人、艺人等有一定知名度的群体,近亲属在授权时应确定授权范围、使用方式、许可使用期限、使用规范等内容,约定公正合理的违约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一言以蔽之,在未经已故明星艺人等公众人物的亲属同意,就擅自用AI让逝者复活,有可能吃上官司,这跟逝者家属主动找业者用AI让亲人复活的性质不相同。
AI复活变成了生意
随着AI技术的提升,近年来用“AI复活亲人”成了流水线生意。红星新闻报道,用AI复活亲人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有代理或者专门人员负责发布视频引流吸引目标客户,有专门人员进行视频制作,甚至已经有了专门话术用于与目标客户进行沟通成单,还有专门的价目表,价格从100元到数万元不等。
自2019年开始从事AI复活事业的业者孙凯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怀念过世的的母亲,于是想到用AI让母亲复活;看到成果之后,思念和悲伤情绪缓解了许多,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从事数字永生业务。
孙凯说,公司创立至今已服务了超过七万人,他参与创立的公司也成为这一AI复活赛道的头部企业,其数字永生产品对外统一标价为9800元。
《南方都市报》引述另一名业者张泽伟说,截至目前,他旗下团队的这项服务咨询超过2000人次,共完成693单,平均一单几千元到1万元不等。他说,目前其团队制作的AI数字人,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智能驱动,即只需收集人的形象、声音、生平等作为数据,定制出可以对话的虚拟数字人;第二种形式是人为驱动,让真人换上逝者的形象和声音在线上“扮演”,进行实时互动。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这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小众生意,如果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可以看到多个提供此类商品的店铺。
不过,AI复活能否成为一门完全合法的生意,看起来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孟广远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说,AI复活作为一项新兴事物,虽然目前可以进行商业活动,但要根据商业活动的具体内容判定是否合法。同时,AI复活的视频内容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不能出现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
澎湃新闻则引述上海市光大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海说,由于AI的发展让复活逝者变得非常容易,随之而来的是“真假难辨”的问题。而且,AI复活技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明报》等港媒2月初报道,一家英国跨国公司香港分行的职员,进入假冒总部首席财务官发起的多人视频会议后,按照要求先后多次转账总计2亿港元(约3437万新元);会议中,除该职员外,所有参会人员都是AI换脸后的诈骗者。
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正面和负面消息都有。利用AI让逝者复活的产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它能够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但当哀思变“商机”时,所涉及的道德争议和伦理边界怎么划定都有待明确,行业标准更有待规范,例如被采集起来的逝者数据资料,如何获得妥善保管或者完整消除,商家、平台等的责任又要怎样界定?
说到底,如何使用技术、使用的目的为何,比技术本身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