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网飞(Netflix)版《三体》第一季3月21日开播。播出近一周后,这个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同名作品《三体》的美国剧集,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吵。
这部被称为网飞有史以来单集投资最高的剧集,在中国评分网站豆瓣上目前为6.8分,远低于去年1月在央视八套播出的腾讯版《三体》获得的8.7分。
不少中国网民认为,网飞版对原著情节改动太大,失去了小说的韵味,尤其在处理细节、人物刻画中都被国产版碾压,“国产三体吊打”这一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网飞版开篇以中国文革为重要故事背景,重现一场文革批斗大会,讲述中国物理学家叶文洁1966年在清华大学里,亲眼目睹作为物理学权威学者父亲叶哲泰,被红卫兵推上台批斗的情节。
对于批斗场面的血腥震撼,一些影评人认为是真实再现了文革的可怕和扭曲,但也有不少网民认为,这才是网飞拍摄《三体》的真正用意,“就是为了这碟醋才包的饺子”。
还有网民牵连到原著小说,称几年前第一次看了小说,“看了开头就知道这书为啥被国外吹捧”。
除了文革画面,网飞版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也进行大量改编。主角叶文洁和整个故事设定都从中国搬到英国伦敦,原著中的重要角色从单一的中国人,变成来自五湖四海种族各异的国际友人,人物关系也有大量修改。
这引发不少“原著党”的不满,一些看过原著和腾讯版的网民留言说,感觉同样是西红柿和鸡蛋,腾讯炒了盘菜,而网飞直接给捏成了三明治。
《三体》小说粉丝、日本知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在看完网飞版后也发文说,“希望大家去读读原著,对于原著粉丝来说,我推荐腾讯版”。
但还有一些网民认为,网飞的改编本质是“西方中心主义”,“反中意味浓厚”,质问“为啥原著是中国为中心,到网飞就变成全程西方中心?”
豆瓣一篇文章指出,网飞改编显示西方不愿接受当今发达的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依旧是那个压抑落后疯狂的刻板印象,所有的灾难都是源于此,中国人不配拯救世界,只能等着西方来拯救”。
中国网民近乎一边倒地批评网飞版,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
美国之音上星期五(22日)在一篇文章中,将上述言论归结为“网络民族主义”,并说网飞版《三体》已成为这些民族主义者口诛笔伐的对象。
德国之声同天发表的文章暗示,网飞《三体》在中国遭到恶评,原因之一是重演了文革。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星期一(25日)以“中国观众有如实评价网飞版《三体》的权利”为题发表评论说,有褒有贬的影评很正常,但偏被一些外媒单拎出来,将这些评论扭曲为一种很极端的“泄愤”并冠上“民族主义”。
文章说,中国观众对中外影视剧的态度是非常开放的,也见多识广,既会给那些独具匠心、包含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点赞,也会对好莱坞流水线式的套路化作业不耐烦。如果一些影视剧仍然掺杂诸如“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东西,那也逃不过观众的眼睛。
“影视观察家”公号文章引述资深影评人艾琳说,《三体》最大的价值就是中国视角,如果只是为了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作品而改变这一点,就失去了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它将和《黑客帝国》《星球大战》或任何一部外国科幻片没有区别。
不过,《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同天在微博发文说,网飞版对文革场景的展现总体是真实的。而网飞版将原故事“西方化”也是事实,这是一种遗憾,但也可以开放地看待这种“改编”。这种“改编”对《三体》的负面效果,要小于拍这部剧对推广《三体》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这则文章随后被删除。
小说《三体》的地位和成就
中国科幻里程碑式的《三体》是由刘慈欣于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两年后发行单行本。
《三体》是刘慈欣“三体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之后两部分别是《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小说2006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并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科幻长篇小说之一。
《三体》在西方同样大受欢迎。英文版2014年出版后,隔年就荣获全球级别最高的科幻作品奖项之一——雨果奖最佳小说奖,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亚洲作家的作品。
《三体》小说全球发行量目前超过2000万册,粉丝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以及大热美剧《权力的游戏》作者乔治·马丁(George R.R. Martin)等。
网飞决定将这部畅销科幻小说搬上荧屏的过程不可谓不重视,除了聘请刘慈欣担任顾问,每集砸下重金,制作团队也都来头不小。
制作人包括《权力的游戏》核心主创贝尼奥夫(David Benioff)和威斯(D.B. Weiss),以及曾获艾美奖提名的《真爱如血》制作人亚历山大·伍(Alexander Woo)。
联合执导的四名导演包括曾入围奥斯卡《少年的你》的香港导演曾国祥,《海底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Andrew Stanton),以及曾执导《唐顿庄园》的明基·斯皮罗(Minkie Spiro)等。
不过,《三体》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视觉场景,本来就给影视化增加了不少难度。
《新周刊》2020年9月就曾发文预言,网飞《三体》影视化的结局可能会不好,“文化差异摆在那儿”。
有影迷认为,腾讯版的优势在于,《三体》是一部中国人写的人类历史,中国制作团队能更好地理解原著并忠实原著,在内容呈现和叙事方式上也能更贴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但也有影迷认为,深度与广度无法兼容,网飞版情节通俗易懂,有着更直观化的视觉震撼,质感与电影相似,这对非“原著党”观众是相对友好的。
主创贝尼奥夫和威斯似乎也深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上周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对减少中国元素作出解释说,若决定按照原著把情节保留在中国、把角色保留为中国人的话,那制作出的就会是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英语剧集。
对于中国网民的恶评,主要是面向欧美市场的网飞可能并不太在意,在开拍前他们应该就知道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需求和理解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本土化改编,以更好适应欧美观众的观剧习惯和审美偏好。
这一点,海外网站评分要比豆瓣更有说服力。美国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网飞版《三体》收获了75%的番茄指数;影视剧评分网站IMDb上,该剧收获了7.5(满分10分)的评分。
对于中国科幻产业来说,《三体》通过网飞向全球播放,这样高质量的文化输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值得肯定,如果因为中外舆论都聚焦到“民族主义”而让作品本身失焦,对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一定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