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本地人易可(25岁,医护人员)每天下班后,会带着两只爱犬到“一个公园”散步。“一个公园”是深圳一座由旧厂房改造的宠物友好型商业生态综合体,是许多宠主聚集的公共场所。
对易可来说,四岁大的雪纳瑞混血狗和四个月大的德国牧羊犬混血狗,犹如她和伴侣的孩子,在爱犬面前会以“爸爸”“妈妈”自称。
易可每天都会抽空陪伴狗狗,周末还会带它们到处参加各种与宠物有关的活动。她说:“和其他家长对待孩子一样,我们很注重狗狗的身心健康,都尽可能给它们提供最好的,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平台发布的最新《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像易可这样的90后、80后宠主是中国的养宠主力军,占比高达77.7%。
有分析指出,青年是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之一,他们因为受过良好教育,更容易受新兴消费模式和产品的吸引,也更有经济基础为宠物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不少年轻人甚至把宠物拟人化,以“养儿式养宠”让“毛孩子”吃得更好,接受更优质的医疗保健、美容护理等服务,就连像笼子、食盆、牵引绳等日常用品也变得更讲究。 该趋势使宠物产业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催生了像宠物智能用品、医疗专科、摄影、心理咨询、殡葬业等一系列相关行业,推动宠物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天眼查数据,在深圳这座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中国最年轻城市,目前有宠物相关企业逾8万4000家,比2020年的1万2000家增长六倍。
去年12月竣工的“一个公园”,是深圳努力做到人宠和谐共处和宠物经济的商业生态综和体,主打的是人与宠物共同消费的体验。消费者可带着宠物自由进出商铺闲逛,参观展览;累了可以和爱宠一起在咖啡厅休息,各自享用属于自己的美食和饮料。
深圳市政府过去一个多月持续在这方面发力,包括在深圳机场开设中国首个宠物候机厅,在部分地区开通宠物友好巴士,推进多个“宠物友好”商场、公园建设等。
宠物经济在全中国也持续升温。白皮书指出,中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过去九年稳步增长,从2015年的978亿元(人民币,下同,183亿新元)增至2023年的2793亿元。到2026年,这个数字预计达到3613亿元。
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整体市场规模增长已连续两年放缓,从2021年的20.6%降至2023年的3.2%。
去年单只宠物狗和猫年均消费,也分别下降0.2%和0.75%至2875元和1870元,是宠物行业自2020年来首次出现消费降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宠物具有陪伴属性,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加速,以及越来越多青年推迟甚至放弃婚姻,“银发经济”和“单身经济”的崛起,这些年正驱动着宠物经济快速增长。
相对已婚人士,年轻的单身群体一般具备更高的消费能力,在推动宠物经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登记人数在2013年达到1347万对的峰值后,连续九年下降,在2022年跌破700万对。去年是中国结婚人数近十年首次回升,但不少分析认为这只是疫后结婚需求得到释放,无法扭转晚婚、不婚的大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的24.89岁增加了3.78岁。
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梳理官方2023年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时发现,中国城市25至29岁年龄段未婚率为51.3%,意味在该年龄段青年单身的概率更高。
宋丁指出,单身经济的存在是由现实经济社会形势所逼迫,是不正常的,而官方必定会下更多功夫扭转这种不良局面。但他警惕,当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存在时,会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导致更多青年选择不结婚,或者结婚后不久就离婚。
广州一苇渡心心理咨询首席专家韦志中受访时指出,即便新一代青年对婚育观念出现变化,他们对爱、归属、安全、依恋等方面的情感需求不会因此而消失。然而,由于获得爱的成本已变得更高,他们不得不暂时压抑这种本能需求,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满足它。
韦志中认为,青年人把宠物当孩子养,可以看作是他们情绪释放的另一种方式,通过宠物的忠诚与陪伴获得情感价值。但他强调,宠物只能满足人类渴望照顾他人,体现爱的需求,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感和对生命的意义。
他说:“当今社会对养育子女的负面情绪太多,以至于年轻人感到恐惧而选择逃避。要改变这个观念,就必须重新激活他们的社会本能需求,引导他们如何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享受人生的酸甜苦辣,追求自我的实现。”
在韦志中看来,青年通过饲养宠物满足情感需求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他们在逆境中选择释放而不是压抑这种情绪,仍然可以在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饲养宠物是替代养育小孩、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不婚主义者,易可坚称,养宠物和决定不结婚是两码事,不应该相提并论。
她说:“养宠物是因为我爱它们,不结婚是因为我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