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境电商平台领域一路狂奔的Temu,总部大楼被数百名愤怒的商家包围。
这批在拼多多旗下平台Temu经营店铺的商家,于7月22日和29日两度前往Temu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奥园国际中心的总部大楼维权。
据中国媒体报道,7月29日当天现场至少聚集200名商家,一些商家则称至少有四五百人。
维权商家指控Temu不公平地向他们征收巨额罚款和售后预留金,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800万新元)。他们的目的是讨回这笔巨额现金,并要求平台设置更加透明的制度。
互联网流传的视频显示,在大楼前轮番蹲守的多数是来自广东的外贸商家,他们拉开横幅、高呼口号,一些情绪激动的商家甚至冲入25楼的Temu办公室静坐示威,并寻找有关负责人交涉维权诉求。
一些目击者透露,这些商家还没在办公室见到管理层,就被警方劝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维权行动已酝酿多时。从今年5月份起,就陆续有商家代表到Temu总部和当地信访部门交涉,前后共交涉了约10次。
不过,两个月来的温和交涉均没有得到正面回应,维权抗议才成了剩下为数不多的选择。
一名来自广州的商家告诉路透社:“我不能轻易离开Temu,因为我要付工人工资,仓库里还有价值数百万元的衣服。我没有退路了。”
另一名25岁的服装业者透露,Temu此前为了平息事态,让维权商家登记需要支付的罚款金额,但之后什么也没做。这导致更多商家在7月29日聚集抗议。
据路透社报道,Temu针对维权行动回应称,这些商家不满平台对与产品质量和合规相关的售后问题的处理方式,且“拒绝通过卖方协议中规定的正常仲裁和法律渠道解决纠纷”。
Temu偏袒消费者
Temu自2022年9月在美国上线以来,就以“跨境电商黑马”之姿迅速抢占当地市场。短短两周就冲上Google Play购物应用单日下载量榜首,一个月后超越亚马逊,登顶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榜单。
截至去年12月,Temu的独立访客量飙升至4.67亿,全球排名仅次于亚马逊。平台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越去年全年销售额。
Temu一路高歌猛进的秘诀,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卷。
通过极限探底的价格战,Temu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跨境电商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但这是通过不断剥削商家的利润才得以实现。
在“全托管模式”下,Temu掌管了各店铺的运营、仓储、广告投放、物流、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甚至是最终定价权,商家只负责供货。即便是Temu后来执行的“半托管模式”,商家也仅负责供货和物流。
而在Temu做生意的逻辑很简单:尽可能把价格压低,因为这样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流量。
对于不擅长内容生产、又亟需去库存的商家而言,上述模式正好解决了他们的痛点;但相应的,利润空间也会被平台压得极低。
此外,Temu同样执行母公司拼多多的“仅退款”机制,更加剧了商家的焦虑。这项机制允许消费者只要发现购买产品有问题,就能在不把货物退还的情况下,单向获取退款。
在审核退款过程中,最终决定的解释权归平台所属,商家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而平台往往更倾向于消费者一方,让申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通过。
这就引来不少“羊毛党”利用“仅退款”规则薅商家的羊毛,如有用户会因为个人喜好变化要求退款,甚至有人用“仅退款”机制进行恶意退款,实现“0元购”。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Youtube、脸书和Instagram等平台上,有大量博主教人通过Temu“仅退款”机制薅羊毛的内容,据称成功率高达95%。
霸王条款
Temu去年下半年修订售后服务规则,其中提到被判定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平台有权要求卖家支付商品总价的五倍罚款;今年1月,这项规则被优化成根据产品品质分数划分罚款,最高可达商品总价的五倍。
虽然规则经过优化看似不再那么一刀切,但“产品品质分数”的打分标准是什么,规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商家们也质疑平台对商品质量的判定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有商家说,客户因个人原因买错尺码,或因不喜欢、不符合预期要求的退货,平台都会判定是商品质量问题,要求商家赔付罚款。且平台不会向商家提供退还商品的实物照片等信息,证明商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
还有商家反映,从5月以来,Temu的售后判罚从原来的“数周处理一次”更新为“按天处理”,有商家可能每天都会收到一连串罚款单轰炸。
另据第一财经报道,被要求退还的订单,商家除了会被罚款,还会有另一笔款项被冻结——“售后预留金”。Temu没有说明罚款与售后预留金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没告知这笔款项冻结多久后才会返还。
有商家估算,这笔预留金平均是罚款的两至三倍。“自始至终,这都是一项不透明、无理由的扣罚。”
越来越多商家在日趋失控的罚单下无从获利,被罚后不仅得不到充分解释,也缺乏有效申诉渠道;有商家批评这样的惩罚机制根本是“霸王条款”。
面对消费萎靡不振、竞争日益内卷的现实,电商平台为保持竞争力尽可能“把客户当上帝”的做法无可厚非,抖音、京东等面向中国国内市场的电商平台也都有类似的“仅退款”机制。
只是,面对Temu不透明的霸王条款,商家经营商铺宛如在玩一场扫雷游戏,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踩到平台埋下的雷,心理压力巨大。
根据现场维权商家统计,截至7月29日,商家面临的售后扣罚及售后预留金额高达1.38亿元人民币,涉及407家商户。
商家在接踵而来的巨额罚单下过得水深火热,平台却赚得盆满钵满。据高盛预计,Temu今年全年的商品总销售额将增长超过两倍,达到450亿美元(602亿新元)。
平台和商家处境的巨大落差,不禁让商家开始质疑平台高速增长的销售额中,有多少是由商家罚款贡献。但按照拼多多的说法,这笔钱最后都要赔给消费者,“平台不会去赚商家违规罚款这个钱”。
只是,面对这庞大的现实落差,商家们难免会产生一种被“用完就丢”的失落感,从而被迫展开维权。
7月26日,淘宝率先宣布将优化“仅退款”策略,依据新版体验分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也有消息称,拼多多将通过运营措施修改“仅退款”规则,商家若在36小时内驳回仅退款申请,平台不会再介入处理。
在中国消费增长乏力、用户流量红利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出海寻找蓝海市场的中国电商平台,也随着蓝海市场逐渐变红,不得不重拾价格战的老路。但无论是Temu面对的维权风波、还是部分平台优化“仅退款”,都表明电商平台的内卷式竞争在海内外正面临两难困境。
如果Temu的维权风波能让电商平台进一步意识到内卷性竞争的局限,从而将发展策略转向创新,或许不失为一个实现平台、消费者和商家“三赢”局面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