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尽管威马汽车做了澄清,但数万名威马车主可能要迎接最坏的结果。
董事长“跑了”,客服消失了,智能不见了。工厂停摆,经销商撤店,供应商断供……在此之前已负面缠身的威马汽车还在加速坠落。
曾渴望靠IPO拿一笔救命钱,但这个计划一再告吹,威马最终陷入一场恶性循环。等威马创始人沈晖回过神来,再想拥抱资本市场,才发现世界已经变了。
没钱了,最后可能连命也没了。
滚烫的热钱,没能烧出一个成功的威马。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车行业,典型的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
而威马又是典型中的典型,威马的融资金额比“蔚小理”任何一家都多。钱多,花钱也都是大手笔。自建工厂和自研电池等重资产模式,又让威马烧光数百亿投资后岌岌可危。
让人细思恐极的是,威马是一面镜子。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生产制造、渠道拓展、服务生态等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威马无限接近成功,又离成功越来越远。对于每个造车新势力来说,“卷”不动了,掉队了,失策了,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威马。
由于集中度低、市场格局分散,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维权面临难上加难的局面。大大小小百余家经历一场生生死死的优胜劣汰,倒闭、破产可能是行业今后的通病。
企业自身债务难解、员工欠薪之外,数万车主维权的权益没了着落。车机App运营不稳定,车辆剐蹭后无配件维修,一切后顾之忧都没了解决之道。
和传统车企不一样,新能源车的逻辑是智能升级带来用户体验。这种模式让车企将售后、用户数据、维修等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不同车企差异化竞争,彼此“水火不容”。零部件、核心技术有各自的特点,内部升级革新快。谁也帮不了谁,后续的维修成本高昂。
传统车企普遍车型种类众多,往往不会因为一条业务线的失利而“整车”颠覆。换句话说,新能源车不是传统车企业务的全部,车主的维权至少不会求助无门。
而一旦一家新能源车企出现危机,车主的维权会陷入空前被动的境地,就像威马车主面临的困境,能救他们的只有威马,形成了尴尬的闭环。
聚集车主投诉的车质网显示,与威马汽车有关的大量投诉,经常会被归纳为一个绿色图标显示的问题即“配件争议、无零配件”。
保有量越少的车型,配件供应商越少,救起来越难。一旦企业破产,原厂不生产配件了,车主维修苦于没有配件,环环相扣进入了死胡同。
威马倒下了,车主怎么办?这不是留给威马自己的考题,而是整个中国造车新势力必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