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超越二元思维看以巴

舆论看待以巴问题应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别让非黑即白的硬性分类摧毁思辨力。

中东火药桶被点燃,以色列和哈马斯冲突爆发的外溢效应在世界多国蔓延。领土之争掺杂宗教和政治因素,形成以宗教和意识形态为分界的舆论较劲。

历史、宗教、民族、土地、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复杂因素全搅和,一切只为生存和利益。按《认识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从古到今的纷争》作者弗卢格(Noach Flug)和薛伯乐(Martin Schauble)的说法,到底是谁先定居在耶路撒冷这块圣地,以色列人或巴勒斯坦人?都很难找到明确答案。

10月7日的以哈冲突,《纽约时报》外交事务评论作家弗里德曼称,那是他所报道过的最复杂的战争。他指出,这场战争,是由非国家主体、民族国家、社会网络、意识形态、约旦河西岸社区和以色列各政治派系共同发动的。

以巴历史恩怨极其复杂,但在网络舆论和虚实难分的信息渲染下,受众被一步步推向激化敌我之分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若同情一方,就视另一方为施暴者,歇斯底里地判定善恶,各打五十大板都被视为不客观。

但以巴恩怨的历史脉络,岂能简单粗暴地二元化区分?

支持以色列拥有捍卫免受袭击的自卫权,不等于赞同以色列无视国际法、无差别地杀害平民。谴责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不等于无视巴勒斯坦平民面对的人道危机。批评以色列扶持哈马斯牵制巴解,不等于漠视巴勒斯坦领导层内部的分裂与腐败。谴责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无碍于向受伤害的以色列民众表示关怀。死在哈马斯枪下的以色列人,跟被以色列炮弹击中的巴勒斯坦人一样,都是人。

对本区域来说,以哈战争的冲击更甚俄乌之战。两者在地域上都遥远,但以巴冲突掺杂了宗教因素,情感冲击更强烈,也更容易被泛政治化。

以回教徒人口居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举行多场声援巴勒斯坦人的集会。11月5日在雅加达国家纪念碑举行的挺巴集会,主办方称有200多万人参与。马国和印尼社媒平台都流传着据称与以色列有联系的公司名单,发动者呼吁人们抵制这些公司。马国教育部还指示学校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活动。社媒流传小学生在“挺巴”示威中蒙着脸、高举玩具枪等骇人画面,引发舆论争议。

泰国恰恰相反。因有30多名泰国人死于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另有20多人被俘虏为人质,一位在纽约的泰国学者投稿日经亚洲新闻网称,这导致部分泰国人对回教徒产生敌意。恐怖袭击发生时,据称有约5000名注册泰国工人身处加沙一带。

在新加坡,政府强调绝不能让外部事件分裂国人,或破坏宗教与种族和谐,国家公园局驳回五个跟以哈冲突有关的活动申请。本地回教社群对以巴局势的焦虑感,反映在好些脸书贴文的留言区。难能可贵的是,回教宗教司与犹太教长老拉比在以哈冲突爆发后相互致函,肯定回教与犹太教徒的互信与友谊,以及为以色列和加沙平民祈祷。

同样传播包容观念的,还有知名以色列巴勒斯坦裔回教徒网红Nas和其公司的犹太人营运长。两人一同现身于视频,身体力行说明回教徒和犹太人能很好地合作,公司还同时雇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员工。Nas提醒大家不要被眼前因政治冲突所引发的战火混淆,事实上很多回教徒反对哈马斯的行径;营运长说,其实很多犹太人希望巴勒斯坦人能享有和平与尊严。

这个视频传达的重要信息是:不能让以巴任何一方的极端主义获胜。在以哈无情炮火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条被忽略的战线,那就是以巴两方的政治极端派,都站到向往和平的以巴平民的对立面去了。

当下二元对立已成世界常态,中间稳定力量正在消退中,形成各走极端、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以巴需要中间温和的政治领导力去抛开旧包袱,推动落实两国方案的和平进程。同样的,舆论看待以巴问题也应超越二元对立思维,别让非黑即白的硬性分类摧毁思辨力。越多人拒绝二元简化思考方式,就越能壮大社会抵御极端主义的韧力,维持国家各族间的团结。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组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