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汤东线延伸反映未来蓝图

汤东线第四阶段七个地铁站6月23日通车,到时北部兀兰居民前往东部探亲访友将更便利。汤东线第四阶段只是整体地铁网络拓展的一部分,汤东线最终要衔接樟宜机场;正在兴建的跨岛线第一阶段预计在2030年完成,届时地铁网络会更加四通八达,公共交通便捷,不但提高日常生活水准,也有利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为鼓励国人减少用车,政府必须提供可靠的出行选择;以地铁系统为主的公共交通设施日益成熟,也有利于活化土地的使用。 地铁建设,特别是例如汤东线和跨岛线等几乎全程都在地下的线路,耗资巨大,每一条的成本至少都以百亿元甚至数百亿元计。这种规模的投资,背后必然有全面且长远的规划和考虑。作为激励国人和居民减少用车的替代选择,地铁等公交系统必须易于使用,同时收费合理。这首先要实现良性循环:便捷可靠的地铁系统让更多人愿意使用;更多人使用才能降低单位成本,分摊票价;地铁经营取得基本收支平衡或减少亏损,才能保持便捷可靠以吸引人们使用。 地铁等基建是为了应付未来长期的需求,而人口的持续增长,是未来规划的前提假设。从当下所公布的地铁发展蓝图推论,要让各线路达到最优使用率,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率,理论上应当得服务更多的乘客,才符合巨大投资所须取得的效益。除了更多外地游客,本地常住居民的人数同样须增加。这个增速无法靠人口自然增长达成,必然要借助引进更多的外来人口。当然,这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实际经验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当地人口密度呈正相关性。换言之,人口密度越高,则经济与社会越充满活力。韩国的首尔经济圈集中了全国5100多万人口的一半,日本首都东京核心人口近900万,但由密集铁路系统连接的大东京经济圈,则涵盖超过3000万人。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规模经济能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伴随本地地铁系统不断完善的,还包括组屋建设步伐的加快。地铁系统的发达,则活化了土地的使用——吉门营房地段计划在2030年后建住宅,或正是托地铁环线之福。 就公交和组屋大兴土木,不乏为将来人口的增加未雨绸缪之意。本地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难以逆转,都意味着必须不断引进新移民补充,才能保持国家基本活力。若要更上层楼,提高本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则增加人口密度,势必是无法回避的举措。因此,强调新加坡的包容性,对移民持欢迎态度,应当是国人所要具备的开放心态。毕竟,由于生育率不足加上社会观念的改变,许多岗位如护士、建筑工人等,已经不能不依赖外籍员工。 面对这一局面,本地年轻人有必要尝试改变思维,对未来更有信心和希望。虽然世界显得更动荡,日常生活的压力加大,年轻人或更容易感到彷徨,因而遑论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但如果把眼界拓宽,把视野从个人的内视转化为关注身边的他人以及社会集体,就不难发现自己所属的新加坡成功故事,源于包括先辈的所有人各尽所能的努力,是一项值得自豪且延续的傲人事业。 新加坡今日的成就,由几代人承先启后、坚毅不拔地接力完成。从日前国会辩论国家储备金时可以发现,当代人正秉持相同的信念,审慎理财、投资、建设,效仿建国一代为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如西谚有云:未来属于愿意挺身而出的人。唯有生养下一代,今天所创造累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放心地传承下去。这必须是这一代年轻人要凝聚的共识。提高生育率,因此是对自己和未来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