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涛:一个中国人眼中的新加坡

最早知道新加坡,是通过电视。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家里刚买了台电视机,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叫做《调色板》。时隔多年,具体情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但对主题歌却依然印象深刻——“城市生活中你曾失去什么,拥有是什么……”,歌词十分通俗易懂,又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那正是一部从新加坡引进的电视剧。现在想想,那绝非偶然或巧合,因为中新两国正式建交,正好是1990年10月的事!这算是我和新加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后来读初中,地理课本上讲亚洲四小龙,里面就有新加坡。到图书馆一查,我的天!新加坡1965年才建国,不过短短几十年,却发展得如此迅速;若论面积,居然比我生活的这个云南边陲小县城还要小,还不到1000平方公里,真的称得上是弹丸之地,却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总量,并且人均收入高,实在让人惊奇!“小而强”是新加坡的最大特征。看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新加坡人均收入已稳坐亚洲第一,成为为数不多的亚洲发达国家,这是当地人民之福。

高中时代迷上流行音乐,喜欢的歌手中有许美静,之后开始注意收集她的资料,才知道原来这位歌手就是新加坡籍华人。后来又逐渐迷上孙燕姿和阿杜的歌,现在则爱听蔡健雅那带有点爵士风格的歌曲,“乌云乌云快走开……别找我麻烦no no no”,刚过谷雨节气,听这样的歌,十分适宜。显而易见,新加坡是个音乐人才辈出的地方,尽管她只有区区500余万人口,却在全球华语乐坛占有重要的一席。

上世纪90年代到昆明读大学,寒暑假喜欢乘坐滇越铁路的小火车,往返于学校和家乡之间。虽然速度奇慢,但票价很便宜。坐这条法国人百年前修建的米轨铁路小火车,中途要经过一个叫做玉林山的五等车站。当时对这个小站没有太深的印象,后来随着对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机工”事迹的逐步了解,对这个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车站,便多了一层敬意:1939年9月23日,这里发生一场史称“玉林山惨案”的悲剧,因为雨天铁轨湿滑,又是下坡急弯,蒸汽机车出轨,木质车厢失火,20余名志愿回中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机工不幸葬身火海,其中就有新加坡籍的华侨机工。以后再经过这个地方,不禁会想到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海外赤子,心中充溢着惋惜和悲痛。想当年,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南洋机工回中国服务,首批80名机工就是从新加坡集结出发的。

工作以后,一次在沃尔玛超市买了个飞利浦电熨斗,后来仔细看标识,才发现产地既非荷兰,也不是中国,而是新加坡,这让我有些惊讶!这个本身没有煤铁资源的国家,制造业却不容小觑。以往我一直以为新加坡就是靠收马六甲海峡的“过船费”发展起来,原来这是误解。各国船只,实际是免费通航的,和巴拿马运河的情况不同。其实,新加坡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工、金融航运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工作时间渐长,有了一定积蓄,又赶上国家对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的好政策,于是在2015年买了辆中国产品牌汽车,配备的轮胎却是新加坡“佳通”牌的,标志是一只看上去强壮有力的大象,这或许代表了这家企业乃至这个国家的雄心和愿景。到现在车龄已经整整八年,行驶了10多万公里,轮胎没有什么问题。到汽车修理店保养,工人都说这轮胎质量不错。就像之前买的那个电熨斗,已经用了10多年,还是好好的,估计还可以再用几年。

政局稳定,也是新加坡一大特征,相对于容易陷入动荡、内战、军事政变的其他东南亚国家,新加坡给人的感觉就是政府高效平稳,人民安居乐业。从李光耀到萧规曹随的吴作栋,再到平稳执政20年的李显龙总理,都是稳健的政治家。第四代总理人选黄循财,也将顺利接棒。

托改革开放的福,我的亲戚朋友中,逐渐出现一些邓小平所说的“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不满足于只在中国游山玩水,于是开启了出国游模式。特别是云南,因为毗邻东南亚,“新马泰三国游”自然成了一条首选的热门旅游线路。一位长辈逛了一圈后回来,曾对我讲过他的显著感受:到了新加坡,感到很亲切,因为大部分面孔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的,中文标识也多,尽管大部分是繁体,但连蒙带猜,也基本知道意思,还是方便的,饮食上也基本吃得惯,毕竟许多菜都有辣椒,云南人嗜辣!

冠病疫情终究过去了。今年2月,中国和新加坡开始互免签证,有机会,我也要像那位见多识广的长辈一样,到狮城新加坡旅游一次,去看看鱼尾狮,感受一下花园城市的别样魅力;去品尝那融合了各国风味的各种特色美食——海南鸡饭、娘惹叻沙、咖哩鱼头,体会一下丰富的多元文化;还要去参观一下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我想其中一定会有关于华侨机工的内容。这是一段共同的珍贵记忆,也是一段宝贵的友谊见证。

作者是中国云南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