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报道 “过去几年里,美国一项经过修改和大幅扩充的遏制战略已经形成。”但如果说美国的目的是为了恐吓中国,它可能难以成功。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乐卓博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卡米勒里6月27日在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美利坚帝国的太阳落下:遏制的危险》一文中对此进行了阐述。文章编译如下:

自从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以及美国以胜利者姿态宣布开启世界新秩序以来,很多事已成过眼云烟。30年后,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美国必须应对一个截然不同的国际格局。这一国际格局体现在美国的经济影响力迅速削弱、美国主要资产(即军事力量)的实用性值得怀疑,以及由于设计、意外或误判而导致的对抗风险不断上升。

美国的技术实力、高水平军事开支、全球军力投射以及一长串的军事干预,都没有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或有效的政治控制。简而言之,美国发现很难在一个对它的指令没有反应的日益分化的世界维持秩序。

在全球南方,对美国政策的抵制势头也在快速积聚,最明显的是对乌克兰战争和以色列袭击加沙地带的反应。

然而,让美国影响力减弱暴露无遗的是中国的经济崛起。

一些指标在西方主流媒体很少被强调。中国在2009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并在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进出口总和)。自2017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速一直比美国高出2.5至3个百分点。同样,过去十年间,中国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至少为30%,而美国只贡献了8.8%。

其他指标也表明中国经济的稳固和活力。在未来几十年将发挥关键作用的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电池行业,中国处于领跑地位。据国际能源署说,中国在电池化学方面的进步使其遥遥领先于西方竞争对手。

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稀土供应国,占全球产量的70%、全球加工能力的近85%。稀土包括17种被认为是许多先进技术不可或缺的矿物。

最能体现中国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或许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由中国主导、遍布全球的大型基础设施计划。

继“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被视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外交和文化领域形象的工具。

中国有能力以如此快的速度在世界舞台上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存在感,这引起美国政策圈的警觉。

为了给中国制造痛苦,美国定期发起针对中国的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加征关税、对一系列中国输美商品和投资施加限制,并实施制裁。

不过,这些行动几乎没有产生积极的结果。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美国——特别是在拜登领导下——试图动用其掌握的地缘政治和军事资产来对抗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展示。因为正是在这些方面,美国安全机构才认为自己占上风。

过去几年里,一项经过修改和大幅扩充的遏制战略已经形成。它包括几个关键因素:惩罚性措施,其目的要么是为了获得对华经济竞争优势,要么是为了让中国为被认为与美国利益背道而驰的行为付出代价;试图告诫中国;一系列新的或已有的但正在扩大的安全安排,其目的是在中国周边建立一个军事力量圈。

过去几年,美国热衷于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压倒性的军事存在。这意味着升级与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和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加强与新加坡、新西兰以及几个太平洋岛国的安全安排,并重新推动与印度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如果这些动作的目的是恐吓中国,可能难以成功。

美国在中国家门口的军事极限施压政策存在严重风险。这增加了中国与菲律宾或其他美国盟友之间发生军事对抗的可能性。

北京和华盛顿最近恢复军事对话和高层会晤与交流是一个值得欢迎的事态发展。但这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美国是否能顺应这样的可能性,即它在亚太地区唯我独尊的军事主导地位正迅速走向终结?(编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