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检讨终身健保计划时,须要将私人保险的部分也纳入考量,以确保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明年底,终身健保计划即将迎来10周年。这项全民基本医疗保险此前有过一次重大调整。日前宣布的最新改革具有前瞻性,但从另外一个维度来说,改革也折射出内部和外部趋势对医疗财务制度的可持续性带来的挑战,尤其是私人保险扮演的角色。
这次调整的核心是卫生部明确表示,要把终身健保和保健储蓄全面可覆盖的津贴医药费,从八成带回到九成的初衷。因为一旦覆盖率下降,终身健保就不能再算全民保险,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消费调节作用也会削弱。为了保证这个目标,急症医院和社区医院索赔顶限、手术费、洗肾费、器官移植费以及全年索赔顶限都往上调。
同时,更多项目被纳入终身健保的保障范围,例如居家机械通气和呼吸辅助服务、儿科居家照护、捐赠人乳(用于早产儿或有肠胃问题的婴儿)、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地中海贫血症和肌肉萎缩症等罕见病药物,以及新型治疗项目,如细胞、组织和基因治疗。
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增加医疗负担,终身健保须负起更大的重担。卫生部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终身健保的赔付次数每年增加9.8%,每笔赔付金额也每年增加3.4%。
医保覆盖面扩大必然导致保费上涨。为协助国人缓冲保费上涨带来的影响,卫生部将保费上调幅度限制在35%,并分三年逐步调高。2027年最后一轮保费上调后,各年龄层投保人的保费涨幅将介于9%至35%,平均增加22%。
但在终身健保的基础上,由私人保险公司参与的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简称IP),保费是否会随之大幅上涨?由于盈利压力,多数提供IP的保险公司在过去两年暂停调高保费后,都在今年调高保费。未来,一些因素可能继续加剧私人保险业者的压力。
首先,终身健保已将细胞、组织和基因治疗等昂贵的新科技纳入保障范围,私人保险公司是否会跟进?根据卫生部的资助框架,人均住户月入低于1万1400元的人,可获得45%至75%、最高15万元的津贴,而终身健保计划覆盖这类津贴病患的三分之二。如果IP也开始理赔这类治疗,成本风险将如何控制?
其次,终身健保的自付额(deductible)会提高,以及扣除比率(pro-ration factors)会降低。这意味着病人,尤其是在私人医院就医的病人,须要自付更多费用。如果IP要继续支付高达95%的账单,私人保险公司的赔付比率将增加,面临更大的压力。
第三,配合终身健保的保费明年上调,政府推出总值41亿元的援助配套,通过提高保费津贴、额外填补保健储蓄户头和一次性保健储蓄花红等措施减轻负担,足以抵消未来三年18亿元的保费涨幅。有什么机制可以确保这些财政津贴不会间接津贴到也能申请动用保健储蓄的私人保险业者?由于终身健保提供保费津贴,且部分IP保费也可用保健储蓄支付,私人保险公司是否更有可能提高保费?
私人医疗业者和私人保险公司,在新加坡的整体医疗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经营模式、收费结构和引发的消费行为,都会影响整体医疗开销。因此,未来在检讨终身健保计划时,须要将私人保险的部分也纳入考量,以确保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是《联合早报》受众策略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