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杰:情绪政治当道

前不久,飓风“海伦妮”席卷美国南部和东部六州,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破坏。当外界都在关注灾后的救援进展和重建工作时,网络上广泛流传一张照片。图中是个哭泣的小女孩,独自坐在一艘小船上,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小狗,穿着救生衣,看起来像是在一场风暴引发的洪水中孤身漂流。

尽管后来证实这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构图像,许多转发照片的美国右翼人士和政客却拒绝撤下帖子,认为它“准确”反映飓风的破坏威力,以及拜登政府的救援不力,借此攻击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就有网民说道:“我知道照片是假的,但它传达的情感,却是真实的,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情感共鸣胜过事实,这一现象正在深刻改变当下的政治生态。最近落幕的美国总统选举,就颠覆传统的政治智慧——具体的政策和实质的政绩,不再是衡量政治人物的指标,选民的情绪才是决定选票归属的关键,哪怕这些主观认知偏离客观事实。

综合各项经济数据与指标,近期美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增长强劲、股市表现乐观、通货膨胀回落,显示经济依然充满活力。然而,物价高企、房价飙升,使民众的个人感受与冷冰冰的宏观经济数据出现巨大落差,也成了哈里斯在选战中的致命弱点。

与此同时,特朗普阵营敏锐地捕捉到选民的情绪,将他们对移民问题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恐惧与不安,巧妙转化为强大的动员力量,再通过简单直白的叙事方式和框架,不断放大这种共鸣。即使特朗普的论述内容多与事实相去甚远,这非但没有削弱民众对他的支持,反而进一步强化特朗普与选民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他成功掌控这场情感博弈。

在美国以外,情绪驱动的政治也正在全球蔓延。从欧洲到亚洲,选民对各种议题的焦虑正被政客利用,通过煽动性的叙事放大矛盾。事实的分量不敌情绪的感染力,复杂的政策讨论也沦为迎合情绪的口号。结果,真相被忽视,问题被搁置,共识变得遥不可及。这种趋势正在重塑民主规则,如何在情绪高涨的时代重拾对事实的信任,已成为全球政治面临的重大挑战。

媒体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既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是影响选民情绪的关键力量。如何通过媒体精准传递信息,并在必要时引导民众情绪的走向,已成为政治人物争取支持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政治人物也必须深刻洞察选民对恐惧和希望的复杂感受,并以相应的政策和立场回应选民关切,同时善用情感建立联系,将选民从恐惧引向希望。

只有这样,政治人物才有可能在情绪主导的选举中找到突破口。能平衡情感共鸣与实际行动的候选人,才能在赢得支持的同时推动真正的改变。这不仅是胜选之道,更是弥合社会裂痕的必要一步。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