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嘉年:不离不弃的AI伤

台湾音乐人包小柏一年多前上电视节目,谈及自己正运用人工智能,为因病早逝的女儿复制一个AI分身,让她“数码复活”(Digital Resurrection)。

主持人问他为何这么做,他说:“我放不开对女儿的思念。”

这个月他上另一个节目,透露计划已经实现,女儿的AI分身还一起亮相,跟主持人互动。

用生前影音档案复刻的AI女儿,与档案视像中真实的女儿确有七八分像。包小柏忆述女儿病发过程,以及跟AI女儿互动时流露的真挚情感,让观者动容。

然而,失去爱女的父亲当下这份情真意动,究竟是因为跟AI女儿互动,还是忆起女儿生前往事,或两者皆是?他平日跟AI女儿聊天,心中的喜悦多少是来自当下,多少来自回忆?与AI女儿相处时的心情,又会不会像从前那样,偶尔也会失望,难免气上心头?

喜悦也好,惆怅也罢,与家人亲密互动,最让人珍惜的就是随之而来的情感起伏。在家人逝去后寻求复制这些互动,最大的动机应该也是要延续过往的情绪价值。

如果记忆本身就能让人喜悦和惆怅,AI分身究竟额外带来什么?是更大的喜悦,还是多添惆怅?

让亲人AI复活的概念不新,英国科幻剧《黑镜》(Black Mirror)10多年前便曾深入描绘,激起思考。韩国电视节目在2020年使用AI,复制一个几年前病逝的女孩,让她与母亲相认。母亲的悲喜交集吸引千万点击,但节目也被抨击是在消费活着的人思念逝者的痛。让逝者以AI复活,须符合哪些道德规范,引起热议。

其实商业性质的AI分身已非新科技,虚拟偶像和主播早就充斥市场。市场调研机构Data Bridge预测,全球虚拟人市场的估值,在2031年可达4307亿美元(约5840亿新元)。

基础科技已在,影视情节激起的思辨,阻挡不了人们将想象化为现实。就在包小柏努力复刻女儿时,已有业者运用AI为客户复制已逝家人的数码分身。据媒体报道,至少在中国就有两家。哀伤经济已接轨AI,开始赚钱。很快地,你我都可能成为顾客。

跟逝去的家人对话,并非现代社会才有。华人民间几百年来就流传着一种叫“问米”的民俗技法,俗称“问米婆”的灵媒,受人之托将逝者的灵魂引回人间,与生者对话。对话开头,逝者往往还会提供一些非常私密的细节来验明身份。

我念小学时,就曾透过卡带,亲耳听过逝去的祖父灵魂附身于问米婆,和祖母的对话。谈什么我已忘了,但祖母播放带子给我听时,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过了30多年还记忆深刻。祖父是不是真回来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丈夫骤逝的祖母得到了安慰。

问米婆和AI分身除了同样为生者提供心灵慰藉,其他都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附体的时间极短,生者还依依不舍,逝者已转身离去。至于AI分身,只要电力充足,就可以永远存在,对生者不离不弃。

逝者已矣,守着这份不离不弃,或是将来二度分离再次伤心,会是好事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视频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