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不到三个星期,美国“特朗普新政”引发的冲击波已让各方目眩神摇,不止美国的近邻穷于应对这位新总统的反复无常、关税大棒与胁迫施压,连美国国内的联邦政府雇员也不得安宁。
据美国媒体报道,200万联邦政府雇员1月28日收到电邮,让他们在本星期四(2月6日)前决定是否要接受政府的条件自动辞职,如果接受,则有八个月可以享受不计日常工作量的薪水和福利;反之,则难保在接下来的政府瘦身计划中一定能守住饭碗。这一次,连名声赫赫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也收到辞职补偿方案,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迅速站队,积极让情报局瘦身。
这是特朗普亲密盟友马斯克的杰作。这位亿万富豪被列为“特别政府雇员”,率领新成立的效率部,踌躇满志要在2026年将联邦政府的赤字减少1万亿美元(1.35万亿新元),上任八天就闪电般粗暴地向联邦政府雇员挥刀砍去。在2月6日的截止日期前,据说已经有4万联邦政府雇员接受条件辞职,意味着马斯克一举就让政府减少4万人,但这只是开始,白宫的目标是让5%到10%联邦政府雇员离职。
而马斯克更辣手的行动,施加给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个负责美国对外援助项目、同时推动美式民主的庞大机构,在特朗普和马斯克一声令下面临关闭命运。美国国际开发署雇员遭到的是更为简单粗暴的对待,在美雇员本周突然收到电邮要求他们强制放假直至另行通知,不准再进入办公室或办公系统;全球直接雇员被要求从本星期五开始放假并返回美国,关键项目负责人、核心领导层和特别项目人员除外。
在国际上,特朗普扔下的最新震撼弹是本星期二(2月4日)与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举行联合记者会行时,宣布美国将“接管”并“长期拥有”加沙地带,让180万居住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搬到“有人道主义心灵”和“巨大财富”的邻近国家,必要时还会出兵。
这可比特朗普不停挥舞的关税武器、联邦政府裁员还更让人震惊,中国媒体人胡锡进生动地形容这是“震碎世界三观”。特朗普以为可以重塑中东,但他的自信马上遭到盟友英国、法国、德国反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严词警告,在加沙地带必须避免任何形式的种族清洗,“我们必须重申两国解决方案”。
特朗普与马斯克这二人组的彷如“拆家”行为,一些美国分析人士痛心地称为乱政;而与美国关系紧张的国家民众则窃喜,比如不少中国自媒体就为美国国际开发署被“一锅端”拍手称快。至于此前一直无力反抗的美国民主党议员,这次终于找到反击的突破口,他们走上街头,先后在美国国际开发署总部、财政部与劳工部外参与示威集会,也发声痛批“非选举的影子政府”正“恶意收购”美国联邦政府,马斯克所领导的效率部根本不是法定部门,无权叫停政府项目或无视联邦法律。
不过,这些反对声至今还无阻马斯克用蛮力推行自己的意志,就好比国际社会仍没有实际办法阻止特朗普表达领土野心,比如把墨西哥湾改名为“美国湾”;对巴拿马政府施压要“拿回”运河,称加拿大是美国第51个州,还要“长期拥有”加沙。这也是因为特朗普毫不避讳表现自己可以运用强权来达到目的,而不把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以及国际惯例当回事。他内心的“美国再次伟大”图景,是以强势得到利益,同时甩掉许多原本承担的国际义务。
世界其他国家会如何看待美国的剧变,又能如何因应呢?现在所看到的是,墨西哥、巴拿马这些美洲中小国家,只能无奈地做出妥协。欧洲主要国家与美国盟友则在观望与忍耐,有节制地做出反应,力求避免与特朗普在贸易等方面爆发剧烈冲突。
一般认为,这个局面将是中国的机会之窗,当美国在国际上退群时,中国就有机会趁虚而入,这话可能只对了一部分。特朗普治下美国的孤立主义,确实有助于反衬出中国较可靠的大国形象,然而,在中美对抗的根本背景下,美国绝不会客气地让中国顺畅地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只会更警惕地针对。此外,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想的完整性、在经济与军事方面的底气,也远不到足以替代美国作用的水平。
特朗普给中国的机遇之窗,应该是发展好内需市场与经济、倒逼改革、提升形象,对外力量投射则可能还得谨慎。至于世界其他大中小国家,则都只能适应在没有美国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情况下求生和发展。大家抱团取暖,欧洲等美国盟友,可能走出一条减少依赖美国的路。如果世界还可以避开另一场战争,全球安全形势不继续恶化或经济不振,就算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