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媒《经济日报》星期三(3月20日)发表评论文章反驳“中国崛起顶峰论”时说,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既有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其间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文章说,一直以来,唱空中国的论调屡屡被证伪,又屡屡改头换面、反复出现。历史从来是一个长周期的发展过程,妄断“顶峰”和“终结”,在任何话语体系下都有违逻辑、常识和事实。
对于“中国崛起顶峰论”认为“疫情冲击影响致顶”,文章指出,肆虐三年的冠病疫情的确给世界和中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历史地看,流行病疫情再严重,也是短期性的;对经济的冲击再大,也不会对长期发展趋势产生根本影响。2020年,中国就成为疫情发生后全球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如今,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疤痕效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祛散。
对于“人口红利消失致顶”,文章反驳说,中国近年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约8.65亿人,劳动参与率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进一步看,对经济发展来讲,劳动力投入很重要,有效劳动的投入更重要,相较人口规模,影响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人口素质。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特别是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庞大,“工程师红利”业已形成。虽然人口老龄化有所加深,但每年的有效劳动增加,“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进而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
对于“科技针对脱钩致顶”,文章说,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中都能渡过难关,而今更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小院高墙”又怎能挡住创新发展的铿锵步伐。今天的中国,既奉行“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又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文章指出,近些年,中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
最后,对于“经济增速放缓致顶”,文章说,经过30多年GDP年均9.9%的高速增长之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有所放缓,但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自然结果,但这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还与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相互叠加。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既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转换增长阶段,意味转换动力引擎。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则不断产生和扩张,由此形成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
文章强调,观察中国经济,不仅要看“体量”,还要看“体质”。中国经济没有见顶停滞,而是在爬坡过坎中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目前,中国人力资源、资本形成、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等综合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文章说,屡屡“唱空”,或者简单用西方理论套用中国经济,或者夸大短期、局部问题,或者存在主观偏见,或者出于狭隘私利……综其原因,还是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存在误区。
文章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在爬坡过坎中前进,既有笃定的追求,也在识变、应变、求变中调整。眼下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时期。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正视问题,有效利用充裕政策空间,不断出台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