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没看《哪吒2》吗?一定要看!”

这两周和中国朋友与同事聊天时,春节档大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是绕不过的话题。

无论男女老少,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电影特效震撼、制作精良、情节感人、角色丰满……总而言之,“一定要看”。

好评如潮之下,《哪吒2》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接连刷新各种票房纪录。上映不到20天,这部电影已经接连登顶中国春节档票房榜、中国影史票房榜、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

2月13日这天,《哪吒2》票房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下同,18.4亿新元),成为首部跻身全球票房榜前20名的亚洲电影。根据电影票务平台预测,《哪吒2》最终票房有望突破160亿元,进入全球票房榜前五名。

一时间,中国官媒纷纷把《哪吒2》火爆视为中国文化崛起和文化自信增强的象征。英文媒体《中国日报》在一篇评论中说,《哪吒2》的成功证明中国故事能够引起全球观众共鸣,随着西方电影公司越来越多挖掘中国传说,《哪吒2》重夺叙事主导权,“证明没人比中国更好地演绎中国神话”。

随着《哪吒2》本周走出国门,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上映,越来越多中国网民关注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包括影院上座率多高,当地媒体怎么报道,片中台词“急急如律令”该如何翻译,才能让西方观众看懂……

还有网民动员中国观众在国内多看几次《哪吒2》,助力电影全球票房攀升,并称《哪吒2》在全球票房榜上每上升一个名次,就相当于升了一次中国国旗,“全球都在看中国文化能不能打破好莱坞垄断,我们不能掉链子”。

但也有人认为,重看电影应该是出于喜爱,而非单纯地刷票房,“过于在意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电影,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为迎接《哪吒2》在新加坡上映,我在流媒体平台上补看第一部,感想是特效场面壮观、作画水平精良,角色设计新颖,故事性则略有欠缺。但朋友们说,时隔五年推出的续作在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又让人期待起来。

同时补看的另一部中国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则是意外惊喜。这个以广东小镇为背景,以醒狮文化为主题的故事,既有周星驰喜剧的搞笑元素,又带出留守儿童的现实背景。舞狮场面栩栩如生,看得人热血沸腾。

去年底上映的《雄狮少年2》以拳击为主题,在中国影评网站“豆瓣”上获得和《哪吒2》一样的8.5高分,但电影票房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不仅如此,电影角色形象不符合大众审美引发的“辱华”争议,也从第一部延续到了第二部。

在社媒平台上,有网民抨击《雄狮》男主角阿娟眼睛太小、眼距过宽,是西方对华人刻板印象中的“眯眯眼”,甚至还有人说男主像唐氏综合征患者,“不是雄狮少年,而是唐氏少年”。

平心而论,影片主角长相的确不算帅气,但绝不至于令人反感,我的观影体验也没有因此打折扣。反过来说,认为主角必须浓眉大眼,小眼睛就是“辱华”,不正顺应了西方刻板印象的审美观念?

三年前《雄狮1》引发争议时,旅居中国的英国导演柯文思为电影鸣不平,认为中国人“不应再有不安全感,不用再担心西方人怎么看待自己”。但在官媒宣扬“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增长”的当下,这股不安全感似乎仍未消散。

为优秀的本国文艺作品摇旗呐喊,希望它们被更多海外受众接纳和欣赏,是人之常情。在好莱坞近年来佳作稀缺、中国电影异军突起之际,民族自信心随之高涨,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样的自信不需要只靠百亿票房来支撑,也不必通过追求他人认同来实现。说到底,《哪吒2》如今的爆火,和去年的《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球一样,并非只是仰赖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元素加持,而是因为它们是用心制作的佳作,能够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受众共鸣。

近些年来,中国观众愿意为优质文化作品买单,不盲目追捧好莱坞,是文化自信的特征;中国创作者能够拥抱多元审美价值,产出风格各异的作品,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包容开放的文化市场,则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作为一名中国电影的长期观众,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在新加坡的大银幕上既能看到黑眼圈哪吒闹海,也能看到小眼睛少年打拳。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