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期中国官方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有学者做出的解读是,目前中国的经济政策思路还是供给侧改革,发力点还是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相应学者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视角认为,在中国消费相关的领域,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为此,他们忧心忡忡。在他们看来,中国本就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今又面临发达国家市场要脱钩和“去风险化”的风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从需求侧着手,仍是从供给侧着手,只会令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这种观点其实是颇值得商榷的。
为了方便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且借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的“包子经济学”来予以说明。套用孙立平的说法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就如同早餐铺将“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压根儿就卖不出去。对于这种现象,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典型的内需不足。
于是,有人开始从需求侧做起了文章,号召大家都去买包子。但遗憾的是,包子还是卖不动。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于是,大家将目光转到供给端。经过一番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好吃的包子很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做了一堆。作为对策,那就是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期打开市场,将包子卖出去。但效果仍然有限。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销量却仍然没有相应提高,很多人还是不买包子。
为此,有人又进行了一轮调查研究,最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太低,10元一个的包子,人们实在买不起,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我们知道,商品和服务价格受到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影响。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各大制造商为了推动销售,往往会选择降低产品售价。于是,有人就据此建议早餐铺的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路不就上去了吗?
但早餐铺的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这包子贵,也知道10块钱一个包子人们根本买不起。但问题是,我包子的成本就在那儿啊。别的不说,这个包子里,非生产消费如赋税和地租占了一大块,我有什么办法呢?除此之外,原料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的物流成本就合一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费用,你就知道我一个包子的成本有多高了。你说,我怎么降价呢?
假定这时人们的消费倾向不变,收入不变。要想把包子卖出去,以此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显然,还得从供给侧着手。政府首先应该大幅降低个人和企业纳税的税率,以增加个人储蓄能力,提高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尤其是加大技术投入。很简单,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收入效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产出效应(商品性价比提升)同时影响价格水平。技术进步的收入效应是个慢变量,短期不易察觉,但产出效应能迅速带来某些商品供给增加,进而令价格下跌。科技的进步让厂商能够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也就是说,要想包子能够卖得出去,主要还得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进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唯有如此,才能系统性地降低包子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更低的售价,往往会激发更大的需求。以前作为奢侈品的电脑、手机、汽车的发展经验,无不证实了这一点。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