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网约车之臭 平台司机之困

上周拖家带口去上海探亲访友,为了出行方便,都选择网约车。

对网约车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彼时正值网约车平台竞争高峰,商家大打补贴战,司机轻松月入过万(人民币,下同,约1900新元),态度和蔼,车内也干净整洁;乘客则能以低廉价格,享受高品质服务,两全其美。

但此次短短几日上海的网约车体验,方才惊觉中国网约车生态已经变了。

每天关注中国新闻,对“困在网约车上的司机”也不陌生。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16小时、用15个小时换500元收入、200个司机抢10个乘客等内容,时常见诸报端。

但当我打开车门,一股臭气扑面而来时,才对这“困”的涵义,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中国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车内有异味”高居网约车10大不文明行为之首。 “打车越来越臭”也成为中国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

但这臭味的背后,仅仅是不文明行为吗?

中国经济近年明显放缓,不少35岁以上的中年人面对失业压力时,将“开网约车”当成人生的退路,认为这行门槛低,虽然辛苦,但至少赚钱。

但现实却是,这条退路已经越来越狭窄。由于太多司机涌入,从2022年开始,中国十多个城市就相继发布预警:网约车需求已接近饱和,民众须理性做出从业选择。去年以来,多个城市报告显示,超七成网约车司机日均接不到10单个订单。

供需失衡对司机来说,意味着更大的工作负荷和更少的收入。不少司机一方面要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绞尽脑汁抢单,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减少开销。

据中国媒体报道,有网约车司机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挣钱。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为了省下房租,也方便随时抢单,有些司机干脆吃喝睡都在空间狭小的车里进行。

可见,网约车的“臭”,不单是一种气味,也不单是一个行为,更多的是网约车司机面对生存压力的无奈和困顿。

即使不是在车里生活,以我在上海的观察来看,巨大的经济压力已让许多网约车司机喘不过气,导致他们情绪易怒,骂骂咧咧。

在这种情况下,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都难以保障,如何指望他们还有闲情和余力,去保持车内卫生,确保没有臭味?

上海据称是网约车司机少数月入还能破万的城市,但也在去年开始停止注册,不再增加新车。司机如果想入行,就得通过租赁公司。这也意味着他们赚的钱既要被平台抽走,还要分给租车公司。

在层层盘剥下,仍然有新司机加入。一名来自河南的网约车司机告诉我,他也知道现在行情不好,但如果在上海跑都不赚钱,那别的地方就更难赚了。

中国网约车的出现,曾为市场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它打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但时移世易,开网约车仍然辛苦,却不再是高薪行业。那些将它当作退路的司机,是否还愿意握住这根稻草?又或者他们真的还有其他稻草可以握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