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岁末迈入2024年开端,大中华区渡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周末。略微掀起波澜的,是台湾大选前唯一的一轮正副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会。

两场辩论会各方唇枪舌剑,火力交锋,两岸课题再度被炒热。执政党民进党的总统候选人赖清德抛出“中华民国灾难论”(他后来解释是口误,并称自己的原意是要表达‘中华民国宪法’会带来灾难),不仅在台湾引发在野党强力攻击,也招来北京猛烈抨击。此外,疫情期间在台湾备受关注的高端疫苗,也再次成为政党间攻防的话题。

距离投票不到两周,这些话题会不会发酵,对选情还有多大影响?民进党“赖萧配”能否把民调上的微弱优势转换成最终的得票优势?在野党还有没有机会整合,会不会产生弃保效应?投票前还有没有可能出现会左右选情的震撼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揭晓。

台湾大选的结果是2024年大中华区的第一个悬念,而它密切关系到两岸下来的情势。

到目前为止,自称“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还是最有可能登顶的候选人。如果绿营继续执政,即便不迈向宪制建国,蔡英文八年的外交和两岸路线也会被延续,两岸不可能重拾被北京视为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与此同时,北京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方面面也会加大对台施压,即使不急于以武力实现统一,台海剑拔弩张的态势也会越来越严峻。

地区形势会不会变得更凶险,甚至发生戏剧性突变,也取决于中美关系。中美元首去年11月在旧金山会晤后,两国关系迎来喘息期,但平稳的局势会持续多久,是2024年的另一个悬念。

香港全球化中心在上周五(12月29日)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预测》中指出,中美将在2024年进入新的竞争状态,与冷战或热战都不同,是一种“冷和”状态。双方会在台湾问题上保持相对克制,避免直接发生武力对抗,但军事上的胁迫行为会持续甚至升级,这包括但不限于解放军军机绕台、穿越海峡中线,以及美国航母逼近第一、第二岛链。

上述报告也指出,由于泛安全化氛围加剧,中美将更注重在高科技、经济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在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去风险的主基调下,两国在新型科技领域的竞争会愈演愈烈,美国“小院高墙”的“墙”会越筑越高。

随着美国正式进入大选年,传说中选前总会出现的“抨击中国”(China Bashing)很可能也会如期而至。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选举语言,但“台湾牌”“中国威胁论”一旦被炒起来,脆弱的中美关系很可能会恶化,重回去年的低谷并非难以想象。

不过,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外部环境还是比不上内部局势更牵动人心。经历磕磕绊绊的2023年后,中国经济在2024年能否突围,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2023年全年,中国预计还是能完成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这个增长率高于好些发达经济体。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萧条、地方债务危机、青年人就业困难、消费意愿低下、资本撤离、市场信心缺失等都是人们频繁谈论的话题。这些负面的形势与社会情绪相互作用,会形成恶性循环,诱发信心成倍下滑,突围迫在眉睫。

去年底恰逢标志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5周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没有如期在12月底举行,不过中国高层终于赶在2023年收官前,做出了改革的信心喊话。

12月底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官方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并形容这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要求“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中国官方也重申“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

中国亟须深化改革开放,但官方要如何动真格、敢碰硬,是否会放松管控、减少干预、给予更多空间,从而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官方主导的改革,能否符合市场和民间对改革的预期?外界也都在看着。

年末,以尖锐敢言称著的《财新》又有文章被下架。继12月25日刊发的社论《重温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删除后,2023年最后一天发出的盘点李克强、基辛格、江平、高耀洁等“人生毕业生”的回顾文章也在网上消失了。同行说,2024年舆论管控偏紧是肯定的,悬念只是会不会更紧,这就得看经济形势了。

稳住经济才能稳住社会,社会局势稳了,舆论或许才能争取到多一点空间,这是中国的现实。这样看来,2024年最大的悬念还是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