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用两年完成的“家庭需求调查”和“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中,一个重要结果显示:若须重新分配政府资源,多数民众认为可以优先削减艺术、体育和文化开支。

这一结果在情理之中,毕竟大家都知道“没有饭吃谈什么艺术”,把那些培养运动员的钱拿来解决基本需求似乎更为合理。然而,我们能否仅凭这份调查结果,就真的减少国家的文化艺术体育预算呢?

《史记·管晏列传》中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是温饱与文化的关系。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后,教化民众的礼仪荣耻,是统治者的治民之道。人们往往误以为这就是先温饱后文化的政策依据,而故意忽略了文中的后一句:“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指的是礼仪廉耻,是立国之根本,是超越温饱的价值观念,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温饱固然重要,文化认同与建树更为重要。

文化的发展仰仗经济基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两者之间绝不是先后顺序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再贫穷的国家也要发展文化、投资艺术、保留遗产,因为文化是一个延续演进、不停传承的过程。

你不能说只摘木瓜,而不花时间与精力种植木瓜树。你不能说全民都有冰箱洗衣机了,文化艺术就都可以从天而降。是的,你可以买国外的绘画、音乐、电视剧,但你买不来国家的认同感、国民的自豪感。

这些必须建立在本国民众的文化艺术体育底气上。约瑟林的一面奥运金牌,足以让举国人民欢庆;一座莱佛士的雕像,告诉世界小红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果我们不再花钱投入任何体育项目,让所有的博物馆自生自灭,不再拨款支持各类艺术团体,新加坡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新加坡,“冰箱与洗衣机”与文化发展绝不是鱼与熊掌的问题,而是唇齿相依的问题。我们要有“冰箱与洗衣机”,更要有自己的文化、体育、艺术、遗产。如果不幸成为文化沙漠,新加坡将变成一个度假村,在国难危机时,会是一盘散沙。缺少母语文化的投入与建设,新移民找不到文化的纽带,他们会很难扎根于此。文化艺术体育等的投入,帮助树立新加坡这一金字招牌,间接推动国外投资增长,增加国人就业机会,帮助更多国人实现基本生活需求或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弱势群体,他们确实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新加坡也不例外。我们当然要为他们着想,尽社会之力扶持他们,让他们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

但新加坡站在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前列,应该还不至于为了帮助这一少数群体,而牺牲掉文化体育艺术发展的预算。法国的富裕程度低于新加坡,人均GDP大概是我们的一半多,但法国政府用于文化艺术体育方面的预算,高过新加坡1.5倍。

希望社会大众能正确解读这一调查结果。我们更相信决策者可以权衡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利益,而作出明智的选择。